首页 情感透析文章正文

防范与宗教向高校渗透的对策研究

情感透析 2025年07月24日 03:19 2 aaron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文化的传播速度更为快速且不可控。宗教势力依托新媒体等手段对学校进行渗透的现象也日渐增多,给学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目标和安全稳定带来巨大挑战。应如何积极探索防范与宗教渗透的手段,有效遏制宗教向高校渗透,对于高校真正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落到实处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宗教渗透严重影响大学生“三观”养成。大学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宗教势力的渗透必将对大学生科学“三观”的形成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一些宗教极端势力为了实现其非法目的,采取引诱、欺骗方式,导致大学生走上歧途的例子也时有发生。二是宗教渗透给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造成冲击。一些学生为了参加宗教活动,无故缺课甚至离校出走,严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宗教势力的渗透也对和谐校园建设产生消极作用。三是宗教渗透导致部分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少数大学生政治觉悟不高、法制观念淡薄,面对一些不法宗教团伙打着宗教的幌子,宣传歪理邪说,鼓吹民族分裂、煽动民族敌视,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挑起西方价值文化和政治观念与我国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冲突时不能明辨是非曲直,甚至走向与党和人民为敌的邪路。

  一是渗透工具现代化。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9.5%(中国新闻网数据)。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高校学生普遍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的生活高度依赖于网络与数字技术。而宗教渗透势力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借助宗教网站、QQ、微信、电子邮件等新兴媒介传播工具,向大学生传播所谓“积极的宗教文化与思想”。二是渗透活动隐蔽化。从事宗教渗透的人员一般都具有正当职业,采取专业的手段,具有极强的迷惑性,他们以合法身份、或虚构合法身份与大学生接触、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融入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进而达到传播宗教思想的目的。同时,许多宗教文化产品借助学术研究的外衣悄然进入大学校园,纵然学校有严密的网络监管,也难以彻底挡住宗教势力的渗透。

  一是通过网络媒体技术进行宗教渗透。互联网如今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宗教势力利用网络媒介创建各种宗教网站,并借助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新媒体平台,通过伪装的方式,突显宗教的神秘感,大肆宣扬宗教思想,诱导大学生对宗教产生好奇、相信并信仰它。二是借用学生组织进行宗教渗透。一些宗教势力利用校园的一些社团组织及开展的各种活动,举办讲座、学术交流等传授宗教思想。三是打着慈善旗号进行宗教渗透。部分传教士以慈善或人道主义等名义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捐助,在赢得学生好感的同时灌输宗教思想,达到宗教渗透的目的。

  当前,高校防宗教渗透的制度体系不完善。从宁波各高校情况来看,仅有少数高校制定了防宗教渗透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而多数高校仅在师生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中提及防宗教渗透的内容,且描述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强。同时,虽然一些高校在管理规章中制定了相应条款,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不少纰漏,普遍存在防渗透预警机制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高校防宗教渗透的教育宣传工作力度不够,防宗教渗透的良好氛围尚未建立。广大师生对宗教渗透问题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学生防宗教渗透的自觉性不强。多数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缺少防宗教渗透内容,再加上个别教师缺乏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无法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借助“互联网+”,一些宗教势力向高校的渗透活动十分活跃,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迫切需要建立反应快速的预警机制。它不仅需要校内校外联动,更需要校内各部门明确职责、配合协作。当前防宗教渗透工作中,各高校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不合理、管理脱节,多数高校仅由安保部门兼顾防宗教渗透工作,这显然无法应对互联网时代宗教渗透带来的新挑战。

  受教育缺失、宗教神秘感等影响,一些大学生防宗教渗透意识薄弱,甚至对宗教产生“亲近感”。对宁波部分高校大学生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65%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的精神寄托,80%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59%的学生认为“当代社会出现的道德问题与宗教信仰缺失有关”。93%的学生对与有宗教信仰的人交往表示“愿意”“没想过”“无所谓”,这凸显了高校重视学生宗教观教育,提高学生防宗教渗透意识的紧迫性。

  1.建立科学的防范制度。做好高校防宗教渗透顶层设计,加强对防宗教渗透工作的领导,把防宗教渗透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工作中。严格贯彻落实防范宗教渗透的各项法律法规。从组织架构、机构设置、责任范围、工作流程、考核指标等方面落实防范宗教渗透工作的具体标准与要求,由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牵头,各二级学院、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结合学校日常工作,压实各级主体责任。同时根据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和优化实施细则,建立科学的防宗教渗透工作制度体系。

  2.形成长效的防范机制。建立由学校各级党政领导、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参与的防宗教渗透队伍,强化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各部门严格按照防宗教渗透各项制度要求承担各自工作职责,做到既分工明确又联动到位,将防范宗教渗透工作开展情况纳入考核管理体系,努力构建反应快速、及时有效的防宗教渗透工作机制。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政教育中,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正面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在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要给学生讲清非法宗教渗透的目的和危害,从而让学生自觉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

  2.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宗教观。学校通过广播、大讲堂、知识竞赛等渠道和平台,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宣讲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宗教的本质,进而提高自觉抑制宗教渗透的能力。同时,学校应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增强广大师生对宗教渗透的“免疫力”。

  1.要建好校园网,丰富校园网的内容。充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红话语,运用网络热点问题来讲好中国宗教故事,宣传好党的宗教理论和政策,为学生筑牢防范非法宗教渗透的“防火墙”。

  2.要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和舆情监控。加大网络监控力度,落实IP地址实名登记制度,建立完善的防宗教渗透网络体系,形成合力,打造一个清朗的校园网络空间。

  1.内外联动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例如,邀请社会民间艺术团体演绎宗教题材情景剧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充盈精神世界。

  2.大力开展帮扶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同时充实自身的精神生活。

  4.尊重学生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让学生心有所依,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

  注:本文系宁波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20年度课题(SGXSZ21019)的研究成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情感教学研究现状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