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
“甜到爆炸!稀有品种!”近来,电商平台上表皮布满裂痕的桃子凭借“爆炸桃”名号与“比普通桃子甜5倍”的宣传成了热销网红。可撕开噱头外衣,真相令人咋舌:这些“稀有品种”实为天气异常、管理疏漏导致的裂果,是批发商筛选后弃用的残次品。
在农产品流通中,裂果向来是“麻烦制造者”。其表皮破损易滋生细菌、加速腐烂,会增加储存运输成本,口感也不稳定,收购时通常被挑出低价处理或废弃。然而经过电商包装,这些该降级的水果竟成了“稀缺货”。“自然开裂是阳光亲吻的痕迹”等文案,将缺陷硬说成卖点。正如一位果农所言,同样的裂果往年低价卖给果酱厂,如今换个名字价格翻三倍还被抢购。
此类“逆袭”戏码在电商平台并不鲜见。普通梨经高温加工被包装成“藏乌梨”,宣称来自青藏地区;贵妃芒的畸形果被冠以“辣椒芒”之名售卖……网红水果走红,营销话术盖过产品本身,让农产品评价标准从“品质优先”扭曲为“故事为王”。但消费者体验常与宣传不符:“爆炸桃”裂痕藏泥污,“辣椒芒”口感远逊正常贵妃芒,“藏乌梨”的“高原风味”实为加工后的工业味。网红不过是商家给普通或瑕疵水果贴的标签。
“爆炸桃”的走红是场精心设计的营销套路,背后问题值得警惕。一是偷换概念混淆是非,将“裂果”包装成“稀有品种”,违背商品信息披露原则;二是虚假宣传误导认知,“甜5倍”等说法无科学依据,检测显示裂果糖度通常低于正常果实,“更甜”是因破损导致水分流失产生的错觉;三是利用信息差收割信任,消费者难直观判断品质,商家用滤镜和话术制造认知偏差,让“买的没有卖的精”成为常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套路正形成产业化运作。有电商平台推出“瑕疵品营销”培训课程,教商家给次果起吸睛名字,用“自然生长”等模糊词汇规避监管,甚至传授应对投诉的话术模板。当农产品营销成为文字游戏,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农业产业链的诚信根基。长此以往,优质农产品生存空间会被挤压,给果农的利益造成不良影响。
消费者为“爆炸桃”买单,有的是对“原生态”的向往被利用,有的是被“稀缺感”击中,还有的是跟风从众。但水果的核心价值终究是口感与营养。就像“丑橘”能立足市场,靠的是清甜多汁而非“丑”。若“爆炸桃”只有噱头没品质,网红光环褪去后,终将被消费者用脚投票。
有专家直言:“水果的好坏,从来不由名字决定。”把瑕疵品吹成稀有品,不是营销创新,而是涉嫌欺诈。监管部门需划定红线,加强规范治理,严惩虚假宣传等行为,让营销回归真实透明。商家与其在话术上费心思,不如在种植、储存、流通等环节下功夫。让好水果有好名声,次果有合理定价,才是可持续经营之道。
当水果名字越来越花哨,我们更该守住消费初心:买的是水果,不是故事;吃的是滋味,不是噱头。唯有如此,才能倒逼市场回归本质,让优质农产品获得应有价值认可,让消费者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孔德淇)
标签: 教育部 科学教育
相关文章
-
教育部:多举措开展科普活动 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详细阅读
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有关情况。会上,针对“教育部一直以来采取了哪些举措开展科普活动,助力提...
2025-09-10 2 教育部 科学教育
-
教育部:持续推动中小学校加强科学教育 提高少年儿童科学素养详细阅读
中新网北京9月4日电 (记者 孙自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4日下午在北京举行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有关情况专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科学技...
2025-09-09 2 教育部 科学教育
-
落实科普法首个全国科普月有这些亮点详细阅读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近5年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4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5.37%,提前实现20...
2025-09-09 2 教育部 科学教育
- 详细阅读
-
怀进鹏会见俄罗斯科学和高等教育部部长法利科夫详细阅读
8月25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京会见俄罗斯科学和高等教育部部长法利科夫,双方就深化中俄教育合作交换意见。 怀进鹏...
2025-08-26 7 教育部 科学教育
-
汪萌拟任教育部直属高校正职详细阅读
汪萌学士、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于2011年8月任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特聘教...
2025-08-26 7 教育部 科学教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