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教育文章正文

会议]教育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开题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科学教育 2025年09月11日 02:48 3 aaron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资讯学术动态 [会议]教育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开题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会议]教育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开题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8月31日上午,教育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开题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教育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担任总召集人,专项秘书处设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发展心理研究院。林崇德、华南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莫雷、北京大学教授苏彦捷、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张文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晓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辛自强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罗良担任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韩卓担任专项一般项目负责人。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陈郭华,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出席会议并致辞。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社会科学科研处处长卢丽君和北京师范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兼社会科学处处长张勋出席本次会议。专项总召集人、专项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及一般项目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1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成员代表参加了会议。

  开题会评议专家组由教育部教材局原一级巡视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教授游旭群,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白学军、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陈英和,福州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王益文组成,申继亮担任评议专家组组长。之一阶段会议由林崇德主持。

  陈郭华在致辞中,对专项未来高质量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坚持战略导向,深刻把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在于建构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立足人民至上、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把文化主体性与学理创新贯穿研究全过程;二是强化协同攻关,发挥有组织科研优势,面向文化、社会、个体等多维度,打通基础性数据平台、底层理论探究与针对性实践应用的一体贯通机制,形成目标一致、路径互补、深度合作的创新共同体;三是突出实践转化,推动新概念、新理论、新范式系统融入教材编写、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构建“成果—人才—机制”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强化智库功能与国际对话能力,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与政策成果。

  康震在致辞中指出,构建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此次重大专项聚焦学科发展关键问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际学科前沿与中华文化传承,把中国特色实践与国际心理学话语体系有机结合,是对习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重要论述在心理学领域的深入贯彻,也是推动中华智慧与现代科学精神深度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积极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将在教育部社科司指导下,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跨学科协作与数据平台等服务保障,为项目团队潜心攻关创造更佳条件。期待本专项能形成多单位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产出标志性理论与应用成果,为中国心理学研究开辟新路径、给出新视角、提供新方案。

  项目汇报和专家评议环节由申继亮主持。评议组专家在认真审阅开题材料、听取总体规划与各项目汇报后一致认为:本重大专项紧扣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总体框架遵循“总—分—总”的系统思路,任务布局科学清晰,既面向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心理服务,又聚焦人工智能与心理学融合、极端环境下心理变化,并梳理古今心理学思想,兼顾期刊矩阵建设与咨政能力提升;实施计划分阶段推进,运行机制健全,课题群组织形式体现有组织科研优势;依托北师大与多所高校科研平台与智库资源,条件保障到位、导向明确、成果可期。专家组在充分肯定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工作建议。

  林崇德对会议进行总结。他感谢专家组的深入评议与宝贵指导,并表示专项团队将认真落实评议意见,细化完善实施方案与阶段里程碑,优化任务书与评价指标体系,确保每项研究“可跟踪、可考核、可应用”,持续提炼标识性概念、加快原创理论构建与成果转化。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与兄弟高校的联合优势,把专项做扎实、做出标志性成果,高质量完成专项研究任务。

标签: 教育部 科学教育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