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段时间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妈妈给女儿停掉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的话题登上热搜后引发网友持续讨论:“为什么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情绪变化?”“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不快乐?”而此前,胡鑫宇事件更是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刻反思。
“抑郁情绪,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但是抑郁有什么具体症状表现,该怎么察觉,这需要专业鉴别。在这方面,我们普通人的认知是有所欠缺的。”北京景山学校心理教师毛敏告诉记者。
我们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如何听到孩子们的呼救,减少悲剧的发生?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共同寻找答案。
“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这在不少心理科医生看来是一件重要的事。对待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和不干预,后果显然不同。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抑郁”这个词经常被大家提及,但大众对抑郁、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并不完全熟识。
作为家长或老师,该重点关注孩子的哪些表现?一线的心理教育工作者通常会在学生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信号”时给予更多关注:
学业信号:学习成绩突然或持续下降;上课注意力涣散;经常不交、迟交作业;过分要求教师的时间和注意力;作业(作文)内容异常; *** 或手机成瘾,无法正常学习生活。
生理信号:外表变化明显,如突然消瘦,着装变邋遢,不讲究个人卫生;饮食、睡眠非常态;易疲劳;做事心不在焉;说话含糊不清、无逻辑;行为怪异,脱离现实;出现幻觉或妄想。
心理信号:正在遭遇家庭问题、人际挫折或适应困难等;自我暴露出个人情绪不良或精神危机等;对事件的反应与他人相较不太正常;过多哭泣或过分恐慌;易激惹;语言暴力;异常冷漠;该生周围群体表达出对其在意。
安全风险信号:无缘无故的怒气或敌意;肢体暴力;暗示或直接威胁他人;作业、试卷中表达出强烈的无望感、愤怒、无价值感、隔离、绝望、自伤自杀想法或行为;跟踪别人或骚扰别人。
“当然,也会有心理测评,但测评只是一个参考,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学校心理老师对心理问题没有诊断权,这些都需要专业医生的介入。”毛敏介绍,心理健康问题有几个易发期,比如升学时期、毕业前夕、考试前后,以及学生在成长中出现重大生活事件时等。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书中专题报告了《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多名10~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
“不管是老师还是我们家长本人都要提高警惕,不要认为这些心理疾病或者抑郁焦虑情绪离我们很远,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患有这些疾病,哪怕到不了疾病的程度,也有可能被这些负面情绪所困扰。这一点还是要引起重视、引起警惕。”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治疗师刘彦茹表示。
“有些孩子有自杀的念头,甚至付诸行动,但仍然不敢向其他人寻求帮助。”刘彦茹认为,“孩子没有发出声来,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有意识主动关注这些孩子,看他们是否跟其他人表现得不太一样,或者跟他原来的性格明显不同,问问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我们解决不了,可以向专业人士求助。”
“七八岁的孩子说自己情绪不好,不开心,想找心理医生。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是在开玩笑,每天都吃饱喝足的,哪像有抑郁症。”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医师感慨,家长无法识别,随口否认可能无意间忽略了孩子正处于痛苦之中。
在日常的门诊中,明显地感受到前来就诊的青少年患者比以前多。他提醒家长,一定要学习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不批评、不指责,要接受、理解孩子的痛苦。
毛敏介绍,在小学阶段,一二年级学生主要是适应问题。一般适应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本身的发育水平不足以应付小学学习。有一二年级学生存在注意力缺陷,被医院诊断为多动症,阅读障碍和书写障碍等问题孩子;一类是没有养成良好规则习惯,自理能力相对薄弱。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学生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逐渐增多。“初中阶段,是情绪管理、人际交流、 *** 使用、学业问题。到了级面临中考,学业问题就较为突出。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普遍问题是学业焦虑、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方面,这些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毛敏补充。
“在当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家长配合的时候,有时候会受到阻碍。”毛敏直言,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家长会担心如果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同学会不会对他有看法,会不会影响他和同学的交往。同时,孩子会不会觉得自己不正常,从而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寻求心理治疗,存在很多现实性的困难,如选择什么样的机构或医院,以及费用、时间等问题,这也让个别家长不能及时顺畅地寻求专业的帮助。
作为心理老师,通常能为学生提供一般发展性问题的心理辅导,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建议家长带孩子及时前往医院,去做诊断和治疗。这样,孩子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尽早恢复健康。毛敏告诉记者,受益于医教结合的联动机制,北京景山学校所在的东城区教委和安定医院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实施医教联动,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绿色通道。
“也有些家长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得了病,尤其是精神心理疾病,好像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孩子生病了,家长有深深的挫败感。”刘彦茹告诉记者,“有些人还对精神心理疾病存在歧视,有污名化现象。我们需要做些科普,让更多人知道,就算真的有这个疾病也是可以治疗的,不用讳疾忌医。”
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歇马镇中心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为学生播放音乐,放松身心。杨韬摄/光明图片
直言,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孩子们虽然不愁吃喝,但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升学竞争压力,他们的生活环境可能比父母童年的生活环境更复杂。与此同时,很多年轻的父母们并没有充分做好准备,在教育理念上仍然延续着自己父辈的观点。于是,“问题”青少年浮出水面。
唐倩云是湖南省祁阳一中的心理教师。她所在的学校建有标准化心理辅导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每天至少有两名老师值班,在固定的值班时间,接受学生的课间预约和 *** 预约。
“应对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教师一般以心理课为基础,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整,少数学生无法解决则预约心理咨询。在咨询中心,心理教师引导学生看到问题,并且从自身寻找力量去解决,而超出能力范围的心理疾病,会与学生及家长及时沟通,建议转介至专业医院进行详细检查治疗。”唐倩云说,“不过,从我跟其他基层学校的同行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基层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依旧受限,专职的心理教师会被调去上语文数学课程;有部分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导致心理教育逐渐边缘化。”
“家长确实要反思,不应单方要求孩子优秀,还要时刻传达给孩子一个理念,那就是:不管孩子怎样,父母都是爱他的。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来找父母寻求帮助;如果父母解决不了,再一起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这个家是港湾。”刘彦茹认为。
“父母要有积极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家长要用更科学的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爱、陪伴和支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和尝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健康的心理并不是过度保护出来的,而是在探索和尝试中磨炼出来的。”毛敏认为。
标签: 科学教育
相关文章
-
济南市教育局科学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公开招标公告详细阅读
科学教育教师素质提升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相应公告界面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5-09-30 09:00 (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2025-09-09 0 科学教育
-
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详细阅读
建设科技强国,需要培养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2022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
2025-08-26 7 科学教育
-
学部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小学科学教育智能导师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详细阅读
2025年8月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小学科学教育智能导师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项目负责人...
2025-08-26 6 科学教育
-
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聆听心声伴我童行”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队多举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详细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暑期,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聆听心声·伴我同行”志愿服务队以“七彩假期”为...
2025-08-26 6 科学教育
-
【文学现场】王继法 杨福稳 :养蜂路上践行科学家精神详细阅读
“这是最甜蜜的工作,追逐花季,收获琼浆。这是最辛苦的工作,奔波三百天,辗转一万公里。天地之大,一顶帐篷维系着关于家的一切 —— 这就是...
2025-08-25 7 科学教育
-
与中托盟同行开启教育创业新征程 —— 看贵州毕节郑丽娜校长的中托盟故事详细阅读
大家好,我是郑丽娜校长,来自贵州毕节。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我也一直在教育领域寻找着能真正为孩子...
2025-08-25 6 科学教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