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现场】王继法 杨福稳 :养蜂路上践行科学家精神
“这是最甜蜜的工作,追逐花季,收获琼浆。这是最辛苦的工作,奔波三百天,辗转一万公里。天地之大,一顶帐篷维系着关于家的一切 —— 这就是养蜂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里这段描述,精准地描绘出养蜂人的真实生活。而我,便是在这养蜂路上坚守了四十余载的一员,用一生的时光与不懈的付出,深刻诠释着伟大的科学家精神。
人生的轨迹常常偏离预设的方向,充满着变数与未知。我自幼便怀揣着文学梦想,从小学三年级起,对读书写作的热爱便在心底生根发芽,渴望有朝一日能成为笔耕不辍的作家或是洞察世事的记者。初中毕业后,向往绿色军营的我又将参军视为新的人生目标。然而,命运的转折让这些美好的憧憬未能照进现实。但我始终相信,生活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即便梦想暂时落空,也不能磨灭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十六岁初中毕业那年,我毅然踏上了一条与花木相依、与蜜蜂为伴的别样征途,开启了以蜂养文、以文促蜂的逐梦之旅,从此与养蜂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起初,养蜂于我而言,只是维持生计的一种手段,简单而质朴。但在日复一日与蜜蜂的亲密接触中,我渐渐发现了蜜蜂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与意义。这些小小的生灵,不仅是酿造甜蜜的使者,为人类带来丰富多样的蜂产品,更是植物繁衍不可或缺的“红娘”,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堪称大自然的 “环保卫士”。这份认知让我对蜜蜂的兴趣愈发浓厚,也激发了我探索蜜蜂王国奥秘的强烈渴望。
为了揭开蜜蜂世界的神秘面纱,我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养蜂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中。在广袤的放蜂场地,我把蜂场当作流动的知识殿堂,简陋的帐篷成为了求知的课堂,一个个蜂箱则被我视为汲取知识的课桌。在没有专业老师指导的情况下,我选择与书籍为伴,通过刻苦钻研《养蜂学》《昆虫学》《植物学》等一本本专业大学教材以及各类科技书刊,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每一个寂静的夜晚,昏黄的马灯或摇曳的烛光下,都有我如饥似渴阅读的身影,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在我的反复研读下,逐渐变得清晰明了,为我日后的养蜂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养蜂的奔波岁月里,汽车、火车、轮船成为了我的移动学习空间。每一次出行,我都会精心挑选最新的报刊杂志,利用旅途中的碎片化时间,了解行业动态和前沿知识。而每当进城,书店便是我必去的“宝藏之地”,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一头扎进书店,寻觅那些能为我打开知识新大门的科技书籍。日积月累的知识沉淀,不仅让我的养蜂技术日益精湛,养蜂效益逐年稳步提升,也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写作热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起,我开始将自己在养蜂实践中的经验、感悟以及对行业的思考,化作一篇篇文字,陆续发表在《中国蜂业》《蜜蜂杂志》《中国蜂产品报》等专业刊物上。截至目前,已累计发表文章六百余篇,这些文章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我也多次在全国征文活动中斩获佳绩,并荣获 “优秀通讯员” 的称号。2002 年,任城区蜂业协会正式成立,凭借在养蜂领域多年的深耕细作和积累的丰富经验,我众望所归地当选为会长兼秘书长,肩负起推动当地养蜂业发展的重任。
凭借在养蜂领域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就,我收获了一系列荣誉与认可。先后荣获“任城英才”、“乡村之星”、“乡村工匠” 等殊荣,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同时,我还成功当选为任城区之一届人大代表,这让我有了更广阔的平台为养蜂行业发声,为推动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尽管只有七年的在校学习经历,但我坚信 “有志者事竟成”,始终千方百计地寻求学习提升的机会。
1999 年至 2002 年期间,我每年毅然脱产一个月,参加全国首届中医蜂疗大专班的学习。通过自学与面授相结合的方式,我不仅顺利获得了河南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的大专证书,更重要的是,所学知识为我在蜂产业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推动蜂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此后,我又先后奔赴山东畜牧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深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专业素养,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值得一提的是,我还是济宁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代表大会代表,去年年底,我有幸被任城区科学技术协会聘为科普宣讲团成员。这一身份赋予了我新的使命,我积极投身科普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将科学养蜂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助力提升公众对养蜂行业的认知和理解。
曾经,科学家精神于我而言,是一个抽象而遥远的概念。但当我回首走过的养蜂之路,才恍然发现,自己在每一次对蜂群的细致观察中,在每一次如饥似渴的学习求知中,都在不知不觉地向科学养蜂的目标迈进。我对养蜂事业这份始终如一的热爱与执着,不正是科学家精神中“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的生动体现吗?养蜂业虽看似平凡普通,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为大家带来了甜蜜的蜂产品,满足了人们对健康与美味的追求,更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植物多样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虽每日忙碌于平凡琐碎的养蜂工作,但内心始终怀揣着对行业发展的殷切期望,努力为养蜂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多年来,我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一篇篇文章,涵盖了养蜂技术、蜂产品知识、蜜蜂生物学特性等多个领域。这些文章绝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架起了一座传播科学养蜂理念的桥梁,紧密关系着广大蜂农的切身利益。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倾注了我大量的心血和严谨的态度。我始终秉持着对知识的敬畏之心,深入研究每一个技术要点,反复验证每一项数据,用真实可靠的内容为蜂业从业者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帮助他们在养蜂过程中少走弯路,推动整个行业朝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正是科学家精神中“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的具体践行。
我深知,个人的力量如沧海一粟,唯有团结协作,才能汇聚成推动行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作为任城区蜂业协会会长,我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精心策划并组织各类养蜂技术培训班和信息交流会。在培训班上,我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养蜂经验和技术知识,详细地讲解给每一位蜂农。从蜂群的日常管理、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到原生态成熟蜂蜜的科学生产,每一个环节我都力求讲解得通俗易懂,确保蜂农们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同时,为了让蜂农们接触到更前沿的技术和理念,我还积极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前来授课,为大家带来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成果。在信息交流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在养蜂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 ***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蜂农们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如此,协会还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关键时刻为会员们排忧解难。
2003 年 5 月下旬,正值枣花流蜜的关键时期,突如其来的 “非典” 疫情给养蜂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放蜂活动受到重重阻碍。在这艰难时刻,协会在民政局、科协、畜牧局等单位的大力协助下,积极奔走协调,为蜂农们办理入场手续,确保他们能够及时进入放蜂场地,最终获得了丰收。这一举措赢得了广大蜂农的衷心拥护和高度赞誉,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家精神中的协作与奉献精神。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任城区蜂业协会多次荣获任城区先进协会、济宁市农村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全省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服务站、山东省协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协会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科学家精神在团队协作中的有力彰显。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蜜蜂文化和养蜂历史,感受养蜂人的辛勤付出与智慧结晶,我倾尽全力创办了济蜂堂乡土文化博物馆。馆内精心陈列着我多年来四处搜集收藏的各类蜂器具,这些看似普通的器具,实则见证了养蜂技术的发展变迁,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故事。我希望通过这个博物馆,为人们打开一扇了解蜜蜂世界的窗口,让大家深入领略蜜蜂的神奇与魅力,体会养蜂人与蜜蜂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在这里,我总是满怀热情地为每一位参观者讲解养蜂知识,分享蜜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蜜蜂在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增强大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家精神犹如一座明亮的灯塔,为养蜂产业的发展照亮前行的道路。我的儿子大学毕业后,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毅然返乡投身蜂业发展。他成立了蜂业合作社和山东济蜂堂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不满足于传统的养蜂模式,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林下种养、蜂疗养生旅游等全新的发展模式。依托李营当地丰富的苗木花卉产业和得天独厚的生态养蜂资源,他精心规划并建成了济蜂堂生态文化体验园。这一创新举措实现了养蜂产业与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的有机跨界融合,不仅为养蜂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园区内芳香植物园、养蜂场的巧妙布局,到蜂味餐厅、蜂疗养生健康俱乐部等特域的打造,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创新的智慧和勇于突破的精神,与科学家勇于突破常规、开拓新领域的精神高度契合。
求真务实同样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内涵,在济蜂园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园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精准把握当地产业实际情况,以当地丰富的苗木花卉种植和生态养蜂等生态产业资源为基础,以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原理为理论支撑,精心打造林下种养养生旅游基地。通过实实在在地将养蜂与养生旅游相结合,为游客提供真实、优质且富有价值的体验,让人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深入了解养蜂文化和蜂产品养生知识。同时,园区还通过开展参观养蜂场、参与摇蜜以及 *** 手工唇膏、蜂蜡香皂等丰富多彩的体验项目,将蜂产品养生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播给每一位游客,有效提升了公众的科学素养,这与科学家致力于知识传播、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理念不谋而合。
“广采精酿齐努力,务实创新不放松”,这是我在养蜂路上坚守四十余载的深刻感悟,也是我对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诠释。养蜂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引领与支撑,我衷心希望更多的养蜂从业者能够积极发扬科学家精神,在养蜂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勇于探索、不断进取,让养蜂产业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为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王继法,任城区蜂业协会长,任城区李营济蜂园文学社负责人,乡土文学创作者。出生于六十年代初期的王继法,自幼酷爱读书写作,与蜜蜂共舞四十余载,经年采花即采风,乘着蜜蜂翅膀,向着梦想出发,在追逐文学梦想的路上,书写自己熟悉和热爱的乡土文化,梦想因他的坚持而精彩!
杨福稳,笔名:乐丁。中小学高级教师,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任城区人民陪审员,山东省家庭教育协会理事。自幼酷爱读书,热爱文学,擅长诗歌、散文、教科研论文等方面的写作。其处女座«雾里看花»发表在省级报刊«读写天地»上;其创作的散文«丰收的味道»等十余篇文章被«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等报刊发表。其辅导的学生习作«小草的心声»曾获得第三届全国小学生“丑小鸭”作文大赛二等奖。其撰写的二十余篇教科研论文曾获得国家级、省市级一、二等奖,并被«齐鲁晚报»等报刊发表。现被授予“任城区优秀人民陪审员”、“济宁市教学能手”、“国家级优秀辅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标签: 科学教育
相关文章
-
佑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详细阅读
一段时间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妈妈给女儿停掉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的话题登上热搜后引发网友持续讨论:“为什么家长不重视孩子...
2025-08-26 7 科学教育
-
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详细阅读
建设科技强国,需要培养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2022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
2025-08-26 6 科学教育
-
学部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小学科学教育智能导师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详细阅读
2025年8月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小学科学教育智能导师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项目负责人...
2025-08-26 5 科学教育
-
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聆听心声伴我童行”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队多举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详细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暑期,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聆听心声·伴我同行”志愿服务队以“七彩假期”为...
2025-08-26 6 科学教育
-
与中托盟同行开启教育创业新征程 —— 看贵州毕节郑丽娜校长的中托盟故事详细阅读
大家好,我是郑丽娜校长,来自贵州毕节。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我也一直在教育领域寻找着能真正为孩子...
2025-08-25 6 科学教育
-
国防教育丨阿瓦提县:访国防教育基地 植强国信念之根详细阅读
近日,多个乡镇组织辖区学生走进国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国防教育活动。学生们在承载历史的文物、老照片与文字介绍中,感悟国防建设历程与先烈...
2025-08-24 6 科学教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