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教育文章正文

初中科学教育的创新探索:从割裂到融合的转变

科学教育 2025年08月24日 12:55 7 aaron

  在现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如何突破传统初中科学教育的局限,成为了各大教育机构面临的挑战。山东省济南第三十四中学作为科学教育试点推进学校,积极应对课程实施割裂化和素养培养碎片化等困境,探索“双标”联合驱动的初中科学教育融合实施路径,致力于构建更为科学的教学生态。

  当前,初中科学课程主要按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地理等学科分科授课,这种割裂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导致了“学科孤岛”现象的出现。为了打破这一壁垒,济南第三十四中学围绕《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跨学科概念,构建了融合型教学框架,通过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教学,开展跨学科探究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了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在具体实施中,学校采用了“双线融合”的课堂模式。这一模式将学科知识体系与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概念进行整合,实现了学科核心素养与科学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以八年级物理课为例,教师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同时引入地理和生物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济南第三十四中学还建立了“四段式”跨学科探究实践活动范式,强调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设置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促进他们在实践中应用跨学科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冬小麦真的抗冻吗”的项目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仅学习了植物生长的科学原理,还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更好地支持这一创新模式,学校构建了“四维协同”支持系统,包括分科与综合教研机制、课题研究赋能机制、多重资源聚合机制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这些机制确保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创新同步推进,使科学教育的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优化。

  通过这些措施,学校的科学教育生态系统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显著增强,实践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时,教师在课程实施能力、跨学科探究活动设计及科研引领能力等方面也实现了结构化突破。

  未来,济南第三十四中学将继续探索科学教育的融合新范式,努力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这一探索不仅为其他学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初中科学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标签: 科学教育与创新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