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热点文章正文

拜访邓九刚老师:文坛耕耘者与文化播火人

新闻热点 2025年07月29日 22:59 3 aaron

  青城连下了几日雨,今日终于放晴,阳光正好。我刚从西乌珠穆沁草原赶回,那里的“片叶度关山—万里茶道中国行”圆桌会议余温未散,便趁着这难得的好天气,去拜访著名作家、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名誉会长、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副主席邓九刚老师。

  我认识邓九刚老师有几年了,但是上门拜访是第一次,心中满是期待与些许紧张。邓老师1948年出生,算起来已是古稀之年,可当他远远出迎时,那精神矍铄的模样,着实让人惊叹。

  他白发苍苍,却有着长长的髯须,透着一股仙风道骨。脚步轻快如风,丝毫不见老态。后来得知,他小时候曾跟同院的关师傅练过武术,想必这一身精气神,也得益于年少时的习武经历。

  他面带微笑,眼神中满是温和与亲切,一下子就让我放松了下来。一进门,他便忙着招呼我坐下,又是沏茶,又是询问我路上的情况,那热情的劲儿,就像迎接久未归家的亲人。这种自然而然的热情好客,让我瞬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让我对这位传奇作家有了更亲切的认知。

  邓九刚老师是国家一级作家,其创作成果之丰硕,令人敬仰。1948年生于呼和浩特。自20世纪70年代初踏上写作之路,他笔耕不辍数十年,创作涵盖长中短篇小说及电影、电视剧本,总字数超400万字。

  童年时,父亲的小店让他洞察市井百态,大爷的讲史为他开启古典文学之门,绥远城的小人书铺是他的知识殿堂。他上班后从事过多种职业,后因突出的文学天赋被调入呼市文联。他先后进入内蒙古师大文学研究专业、到北师大研究生院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研修班深造。在研究生班,受导师建议立足地域特色创作,他选择以田野调查构建文学世界,这成为其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他的代表作《大盛魁商号》,以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大盛魁商号的兴衰荣辱,被誉为“本土首部商业哲理小说”,还荣获乌兰巴托基金民族文化大奖。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内蒙古地区独特的商业文化。还有史学著作《茶叶之路》,更是开创性地唤醒了人们对这条古老商道的记忆。此外,电视剧本《走西口》《回望驼城》等,也都凭借精彩的剧情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观众喜爱。

  走进他的屋子,仿佛进入了一个书的世界。除了书还是书,茶几上也摆放着他尚未出版的书稿。这些书籍和文稿,是他多年来心血的结晶,每一页都承载着他的思考与情感,见证了他在文学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用一支笔,勾勒出了内蒙古的历史画卷,描绘出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为这片土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邓九刚老师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致力于打捞茶叶之路、宣传万里茶道、讲好呼和浩特历史故事的社会活动家。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走访了上千位历史见证者,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2000年《茶叶之路》的出版,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茶叶之路”研究热。此后,学术热潮席卷全球,央视将其拍成90集纪录片,多个国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相关的文化实体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他对呼和浩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深知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他用近百集短视频《我的故乡我的城》,讲述着这座城市的传奇故事,收获了百万观看量。他独到地诠释了呼和浩特的“马城”特质,从骑兵驻守、“官马御桥”贸易,到马文化与信仰,让人们看到了这座城市与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他对驼夫这一职业运输群体有着深入研究,他的笔名、微信名皆为“驼夫”。他指出归化城因丰富的驼资源和庞大的养驼户数量,曾被称为“驼城”,巅峰时期驯养着20万峰骆驼。对于大盛魁商号,他更是情有独钟。受1964年史料《旅蒙商大盛魁》启发,他开展田野调查与学术研讨,1987年完成中篇小说《驼道》,后被改编为电视剧。他还潜心推动大盛魁商号在当代的复兴,在他作品的启发下,相关文化创意园和博物馆得以建设,让古老的商号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他就像一位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奔走于各地,与中蒙俄专家研学交流,不遗余力地宣传着万里茶道和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魅力,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与邓九刚老师交谈,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他是一个健谈的人,只要打开话匣子,就仿佛有说不完的故事和见解。

  我们聊起万里茶道,他眼神中立刻闪耀着光芒。他告诉我,万里茶道不仅是一条国际商道,更是文明交融、思想交流、文化传播之路,是跨文明要素双向流动的“文明运河”。他讲述着当年驼队在这条路上的艰辛与辉煌,讲述着呼和浩特在万里茶道中的重要地位,从茶叶的运输,到马、骆驼等物资的交易,每一个细节都如数家珍。

  谈到呼和浩特历史,他更是滔滔不绝。从古老的归化城说起,说到大盛魁商号的兴衰,说到那些曾经活跃在这片土地上的驼夫、商人、骑手。他说起呼和浩特马桥每年往内地输出的大量骆驼、马和羊,强调着这里的马经济对内地生活生产的巨大影响,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于创作,他也分享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他鼓励我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文化资源,结合文旅热的趋势,梳理呼和浩特历史文化文章,并与旅游产品结合,利用账号推广。他说,现在是文旅发展的好时机,我们有责任把这片土地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他还说起自己的创作经历,从童年时父亲的小店、大爷的讲史,到绥远城的小人书铺对他的文学启蒙,再到后来受导师建议立足地域特色创作,每一段经历都蕴含着他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

  他的话语中,满是对文化传承的期盼,对年轻一代参与文旅事业的鼓励。听着他的讲述,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又仿佛看到了呼和浩特文旅发展的美好未来,心中也涌起了一股想要为呼和浩特文化事业和万里茶道贡献力量的冲动。

  每天早晨六点,他便准时起床。简单洗漱后,便开始准备早餐。他喜欢自己做饭,一年四季皆是如此。有时是熬上一壶香浓的奶茶,配上列巴和肉;有时则是煮一锅馄饨,搭配着蔬菜,吃得简单却营养。八点左右,他会出门买菜,仿佛是一种固定的仪式,在菜市场中挑选新鲜的食材,感受着生活的烟火气。

  回到家后,他便开始处理文稿,或者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下午的时间,对他来说是忙碌而充实的,他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或是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文化事业,为弘扬地方文化而努力。

  晚上,他会给自己一些放松的时间。他喜欢K歌,在小小的书房里,拉上窗帘,便可以尽情地放声歌唱,释放一天的疲惫,扩大肺活量。偶尔也会看看电视,关注一些时事新闻或文艺节目。但他有着严格的作息时间,八点一到,便会关掉手机,让自己逐渐进入休息状态。这种自律的生活,让他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让他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创作和文化传播事业中。

  他的爱人是老师,在他早期的创作生涯中,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曾帮他抄过潦草的稿子,还一起改编过电影,获过奖。岁数大了,相濡以沫,爱人是最忠实的聆听者,她坐在旁边倒茶,给我们拍照,到厨房帮厨…那些自然流露出来的,都藏着夫妻俩无需言说的懂得与扶持。这份细水长流的陪伴,自然而然地浸润在日常里,也化作了邓九刚老师心底最踏实的幸福感。

  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拜访已接近尾声。我起身告辞,邓九刚老师却笑着说:“别急,我要送你幅字。”只见他转身拿出一幅字,上面写着“书香养人”四个字。

  他将字递给我,这是一幅有缘字,正中下怀 ,寓意是希望我能多读书,在书香中滋养自己,也希望我能把这份对文化的热爱传递下去。

  与邓九刚老师的这次相遇,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期待。而我,也将铭记邓九刚老师的教诲,带着他的期许,在文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探寻那无尽的美好。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

标签: 时事新闻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