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是在响应国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号召下创办的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4—1381/G4。杂志倾情现代职业教育,引领...
2025-08-01 2 科学教育研究期刊官网
建设充满了热情与期望,对期刊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期许。采访结束后,蔡苏副教授还为我们演示了VR/AR教育应用。
桑国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与培训中心首席专家)。比利时根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双博士。中国高被引学者。青海师范大学讲座教授。宁夏大学贺兰山学者。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桑国元教授已在国内外知名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蔡苏,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VR/AR+教育”实验室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副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仿线D教育与装备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中国高被引学者 (教育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入职以来发表论文7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7项。
我任职的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是全国唯一一所从事教师教育研究的国家重点研究机构。教师教育是一项国家事业,也是一个学术领域,同时还是一项实践工作。作为一个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心肩负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政策咨询与实践探索的重大责任。在研究z中心工作的十余年中,我不仅关注宏观层面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议题,也关注教师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心理品质、教师核心素养等微观领域。除此之外,我的课题组高度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教师媒介素养、教师开展项目学习的素养和能力等议题。
我认为排在首位的品质应该是学术道德。现实生活中不乏为了功利目的不择手段的科研人员,着实影响了良好科研氛围的建立。良好的学术道德,有利于团结互助的研究共同体建设和高质量研究成果的生成。
其次,科研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关照力。目前国内学术共同体中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现象,例如,功利主义:为论文而论文,为课题而课题,为奖项而奖项。
我非常希望国内外的学术生态变得更加良性发展、减少学术偏见、限制“学阀”权力、净化研究环境、规范研究方法、提升研究品质。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类实践和高品质生活服务。
为不同的刊物做审稿工作,一方面可以实时跟进国内外关于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话题,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开阔自己的研究视野。另一方面,审稿本身应该成为全体研究者应尽的社会责任。研究共同体的和谐发展和良好学术生态的建设,离不开审稿人的积极参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VR/AR+教育”实验室致力于K-12阶段AR+教育、人机自然交互、STEM教育等软件技术、资源内容研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项目,实验室成立以来发表论文7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7项,团队本科生13次获国家/北京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优秀毕业生赴哈佛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UCL、多伦多大学攻读硕博士。团队成员深入中国大陆以及海外一线中小学校进行实证案例教学,不断循环迭代,探索虚实融合的AR学习环境如何支持新时代的教与学。
我可以从自己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经历谈一谈。我是理工科出身,本硕博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专业就读,并且在国内虚拟现实领域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呆过7年,一直研究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简称VR) 技术的底层算法。来到北师大后,当时其实有点迷茫和焦虑,因为所在的教育技术学院学科方向属于应用学科,那时适合我直接上手可做的东西不多,纯教育学对我来说又是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不知道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但我一直铭记着当初毕业离开北航时,我的博士生导师、国内虚拟现实学科带头人、原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院士的叮嘱:“千万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的本行,如果你把自己的专业都抛弃了,就相当用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PK!”所以我沉下心来研读了教育文献,跑一线学校,寻找教育领域的难破解问题,最终决定转向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 技术的研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实际应用层面,致力于实现计算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教育领域的融合。
当时VR、AR这些概念并未在国内市场流行开,AR属于泛VR技术的一个分支,它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是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 (视觉信息、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等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致力于AR技术在教学应用研究,如同去开辟一个崭新的领域。在2016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访学回来后,积累沉淀了教育领域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国内外应用实践,成立了VR/AR+教育实验室,带领科研团队创造了一些AR+教育领域开创性的工作,技术科研上的成果也不断丰富,在教育技术领域的认可度与知名度也逐渐增加。
其实对于从计算机跨界到教育领域,自己一开始对VR/AR教育应用研究的意义与需求不是很清晰明确。直到我看到了教育学部一位已退休的何克抗教授当年他七十多岁却仍然坚持到中小学的课堂去听课,这种对教育满腔热血的精神感动了我。何老先生曾说过,坐在高校的实验室里,你永远都不知道真实的教育问题是什么,你必须要走出大学进入一线学校。受老先生影响,我后来也深入到中小学与一线的教师交流,渐渐地便领悟到除了AR技术本身的虚实结合,科研的过程也要讲究“虚实”结合,这里的“虚”就是虚拟现实技术即VR /AR,“实”就是教育应用的实证研究,只有打破二者界限进行“虚实”结合,才能真正在实际中解决教育的难题。教育需求一定来源于真实的实践。科研人员制作教育软件设备时要避免闭门造车,应亲自到实地展开调查,毕竟一线城市与欠发达地区的需求不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行得通。
2017年底我带团队去到湖北中部的一个县级高中,打算尝试将AR教学应用到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期望促进教育不均衡问题的解决。在此次实践中,当地的一位物理老师的话令我印象深刻:“说老实话,物理光电效应我们学校没有真实实验器材,我从来没有做过,我以前念师范时也没做过,对光电效应其实也是搞的稀里糊涂的,我教的学生也是稀里糊涂。但是这次我亲手做了你们带来的光电效应的AR实验,我自己好多东西都弄明白了,我的那些学生也都弄明白了。明年要是高考考光电效应,我班上的学生应该都没有问题!”教育应用的研究是一个实证的研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实际地去带来一些好的改变。能让实验室多年的研究成果落地并真正解决问题,这便是对教育实践工作者最好的回馈。
期刊的审稿工作虽然会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也可了解和捕捉到所在学术领域的前沿进展和热点趋势,而且通过审阅比较也能清楚自己所做工作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水平。总体看来我觉得是得大于失的,是一项于己于人都很有意义的工作。
从左至右:桑国元教授,Education Sciences期刊出版人曹富利女士,Education Sciences期刊责任编辑索佳莉女士,蔡苏副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Fermentation:江南大学饶志明教授、张显副教授合作创建特刊“应用微生物和工业/食品酶” MDPI 特刊征稿
MDPI News World Electric Vehicle Journal 期刊正式被ESCI收录
Processes 第一届国际电子会议:过程系统创新 (ECP2022) MDPI 会议信息
北京化工大学许海军教授团队:聚乙烯模型分子中 C-C 主链键氧化裂解的量子力学研究 MDPI Polymers
标签: 科学教育研究期刊官网
相关文章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是在响应国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号召下创办的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4—1381/G4。杂志倾情现代职业教育,引领...
2025-08-01 2 科学教育研究期刊官网
期刊陆续开放了2025年的多项学术奖项申请通道。我们诚挚邀请各位学者踊跃参与申报,共同推动矿物学、矿物地球化学与地质年代学、经济矿产资...
2025-08-01 1 科学教育研究期刊官网
论文发表时可能因为不太擅长英文写作导致想在顶刊上发表变得困难重重,这里我们为大家盘点国内期刊中的十大顶级期刊,根据影响因子、学术声誉兼...
2025-07-29 3 科学教育研究期刊官网
《教育学文摘》正刊为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一本复印资料系刊物,不接受作者直接投稿,只摘录其他优秀期刊上的优秀文章,没有其他版本。...
2025-07-29 5 科学教育研究期刊官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