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青少年科技馆里,学生们在零距离体验科普、科学展品的科技魅力。视觉中国供图 2023年1...
2025-07-24 0 科学教育科技创新
习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在全球化资源配置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举。各地应结合自身特色与禀赋,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三位一体、相互赋能、深度耦合。
筑牢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之基。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并持续丰富内涵。要深化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引领,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具体内涵融会贯通。二是推动知识生产与能力传授的系统性重构。基础教育应通过项目化学习与多学科探索启蒙学生的创新思维;职业教育需在推进产教融合中建立“产业需求—人才培养—能力评估”闭环机制;高等教育则要强化问题导向和学科融合,打造贯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创新生态。三是深化协同机制催化技术涌现。高校是我国科技研发的主力军,要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人才—应用型人才—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的人才成长通道,以扎扎实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催化应用技术实现涌现效应。
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一是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安全可控的创新链、产业链。创新链重点解决“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技术供给,产业链重点实现“从1到N”的规模化,完成技术转化与价值创造。强化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主体地位,催生从研究者到创业者、从梦想家到企业家的蝶变,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在各类“卡脖子”领域不断实现技术自主化。二是以前沿技术特别是颠覆性技术重构产业模式与价值分配方式。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制造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前沿技术,造就产业链新兴节点,重构上下游价值关系。三是以创新集群打通转化通道,拉动资金链和人才链走向。创新集群通过集聚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等多元主体,形成知识溢出、技术扩散与资源共享的协同网络。其中,政府及其主导的国有资本扮演了重要的天使投资人、组织协调者角色,包括苏州在内的国内多座城市拿出的“人才基金”和“重大产业发展基金”都属于优秀案例。
人才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完善创新人才选育标准。破除“书架成果”的转化困境,在于进一步打破“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唯奖项、唯资历”等桎梏,完善创新人才选育标准和评价机制。新标准需以“创新价值”为核心导向,不拘一格降人才。将技术突破深度、成果转化效益等纳入核心指标。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强化试错容错机制,激发人才创新精神。破除“功利化考核”与“短期结果导向”的制度束缚,在于强化容错试错机制,从根本上释放人才创新活力。通过探索“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分配机制,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大胆试错”,将“允许失败”“败而不馁”融入科学家精神内涵。要在全社会构建尊重人才、包容人才、成就人才的氛围,进一步形成爱才惜才的社会风尚。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向未来,我们仍需进一步增强政策统筹、资源集合与制度改革,形成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一体化战略布局。
标签: 科学教育科技创新
相关文章
近日,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青少年科技馆里,学生们在零距离体验科普、科学展品的科技魅力。视觉中国供图 2023年1...
2025-07-24 0 科学教育科技创新
盛夏时节,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量子科技长三角产业创新中心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分组在量子计算机实验样机上进行100+比特量子芯片的指标测试...
2025-07-24 1 科学教育科技创新
中国日报7月23日电 7月22日,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 对话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农业大学校长、WAFI...
2025-07-24 0 科学教育科技创新
科学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近日,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公布实施以来首次修订,把科...
2025-07-23 1 科学教育科技创新
7月21日,“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习视察长春新区五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媒体开放日活动在长春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心举行。...
2025-07-23 1 科学教育科技创新
2025年7月5日,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与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2025年科学教育实践创新研讨...
2025-07-23 0 科学教育科技创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