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冷静期”破解“情感欺诈式”直播打赏乱象
近年来,随着 *** 直播行业迅猛发展,“情感欺诈式”直播打赏乱象频发,暴露出四方面问题亟待关注。
一是法律定性模糊,司法裁判标准亟待统一。“情感欺诈式”打赏行为通常表现为主播通过虚构情感故事、伪造身份或场景诱导用户消费。但当前对该行为的法律定性存在“赠与合同说”与“服务合同说”等分歧,致使司法实践中存在“同案不同判”的情况。
二是情感欺诈专业化、剧本化,用户面临司法救济难题。实践中,情感欺诈已形成“剧本创作—演员培训—流量推广—洗钱分账”的灰黑色产业链。部分涉案组织注册为“文化传媒公司”,利用合法外壳逃避侦查。并通过专业话术培训、虚构成功案例,骗取受害人财物,部分甚至设有专职“情感剧本团队”,聘请具备心理学背景人员编写“家暴离异”“孤儿创业”等剧情模板。因此类情感欺诈多依赖心理操控,用户需证明主播存在“虚构事实”的主观故意,但聊天记录、直播内容等证据易被删除或篡改,受骗用户往往面临举证难、退费难等司法救济问题。
三是平台算法机制加剧非理性消费。据相关研究显示,当前主流直播平台存在构建系统性诱导机制的嫌疑,如通过即时打赏特效(如全屏烟花、专属弹幕)激活用户大脑奖赏回路,提升其冲动消费倾向。此外,当前 *** 直播平台多借助大数据手段,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构建偏好模型,以实现推送内容的“精准投喂”。在此算法机制下,如近期遭遇婚变、失业的用户将被优先推送“情感治愈型”主播,客观上为部分不法 *** 主播利用该机制开展情感欺诈提供了便利。
四是群体系统性防护缺位。根据已办案件反映,老年人及青少年等群体更易遭遇此类“情感欺诈”。因辨别能力较弱,风险防范意识不足,65岁以上用户遭遇直播诈骗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部分主播针对老年人情感脆弱点,专门设计典型骗局,包括利用“亲情攻势”拉近距离,编造苦情故事,并雇佣演员演绎剧情,打造“正能量”“干儿子”等人设,诱导老年用户打赏或购买其推荐的货品。另一类青少年群体,因消费观念未健全、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诱导,进而利用平台机制的漏洞进行打赏。
为规制“情感欺诈式”直播打赏乱象,笔者建议,通过加强制度供给,明确打赏行为的法律性质,区分正常消费与欺诈性打赏,将虚构情感承诺、诱导非理性消费纳入刑法诈骗罪规制范围;通过立法加以规范管理,可制定 *** 直播行业管理条例,细化主播行为规范、平台责任清单及用户权益保护条款,建立“单日打赏上限”“冷静期撤回”等机制。
与此同时,可进一步强化平台主体责任,要求平台建立主播实名认证、内容审核、高风险交易预警系统,强制公开直播间真实在线人数、打赏来源数据,对违规账号实施“熔断”封禁。此外,可建立分级保护机制,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打赏功能,监护人可一键开启“青少年模式”;对60岁以上用户设置单笔打赏金额限制及风险提醒弹窗。
*** 直播中 “情感欺诈式” 打赏乱象凸显四大问题:法律定性模糊致裁判不一;欺诈专业化、剧本化,用户举证与 *** 难;平台算法加剧非理性消费;老年人、青少年等群体防护缺位。建议明确法律性质,将欺诈纳入刑法规制,立法细化管理;强化平台责任,建预警与封禁机制;设分级保护,禁未成年人打赏,限老年人单笔打赏。
标签: 情感直泄
相关文章
-
在直播间当深夜情感导师李诞登上了带货榜TOP1详细阅读
深夜偶然步入李诞小卖部的观众,很可能被直播间内五花八门的抓马故事震撼,比如 “老公结婚后开始吃猪饲料,还和有妇之夫谈恋爱、吃饭打牌”、...
2025-09-16 7 情感直泄
-
偷偷爱着你的人微信上会留下这四种痕迹别知道的太晚!详细阅读
爱憎之别,犹如白昼与黑夜的明晰分界,爱你之人与不爱你之人,在你面前将会展现出两副截然不同的面貌。 若有人暗地里深...
2025-09-16 7 情感直泄
- 详细阅读
-
什么是视频脚本?如何写一个视频脚本?详细阅读
在电影和广告、视频制作中,脚本是众所周知的工具:它们由来已久,似乎和电影、动画的历史一样长,从有影视作品以来,影视脚本就相伴而存。一般...
2025-09-16 7 情感直泄
-
辛巴疑似与平台闹翻直播曝光同行主播丑闻:数据造假专门坑老人详细阅读
3月9日,网络名人中知名辛巴直播间被封的消息引爆网络。曾经的“站台哥”,现在看来生活并不幸福。 据悉,这次被封杀...
2025-09-15 7 情感直泄
-
南京心理咨询:求爱者谁先主动呢?详细阅读
因此女性激素与保守防护、接受性行为相关。此外,由于男子性腺分泌比女子频繁,男子每月遗精次数次,而女子一月一潮且只排卵一次,因此男子性冲...
2025-09-15 7 情感直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