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情感透析文章正文

从心理学角度看更好的情感观是什么?

情感透析 2025年09月15日 19:39 1 aaron

  今天我们讲的之一课,是情感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情感观。什么是情感观呢?就是说,你认为情感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或者说,你所追求的最理想的情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你在感情中的品质。

  举个例子。有句话说得好:每逢佳节必催婚。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父母苦口婆心地劝你:「你看这个小伙子,虽然长得磕碜点儿,但是他是个公务员,家里站着房躺着地,你以后衣食无忧,多好?」或者「你看这个大叔,虽然结过婚,但是是个企业主,听说还要上市!」或者「你看这个男生,虽然工作只是个保安,但是他身体好啊,你就别高不成低不就了,你倒是跟妈妈说说,你的恋爱标准是什么啊?」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情感观的冲突。像这样的辩论结果,肯定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这两个情感观都有致命的、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这节课程中,我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这两种情感观,因为它们也是我们市面上非常流行的毒鸡汤,无数人都为之荼毒了一生。这两种情感观的可怕之处,就是你会进入到一种自我论证的死循环里,好像被命运诅咒了一样,很难得到幸福。

  先说之一个,什么是「爱情至上主义?」就是说,你会相信,爱就是锁和钥匙的关系,一把锁只能被一把钥匙打开,而且这个钥匙还是指纹钥匙,无法复制,只此一家。你相信着,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等待,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个真正属于你的人,来到你身边,一旦遇见,就是一生一世,至死不渝。

  绝大多数影视剧作品,都是这个套路。比如《泰坦尼克号》或者各种偶像剧里,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后,就是忠贞不二。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情感观,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年轻过。这种情感观更大的问题在于,它忽视了人的复杂性和人的动态变化。

  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如果你只凭短短的相处就认定这个人是你的三生三世之人,那么很有可能,是你一厢情愿把很多理想化的幻想放到了这个人身上;而且就算这个人现在是你的理想型,时间是把杀猪刀,它会改变一个人,当这个人变成你不喜欢的人的时候,你的爱情该怎么办?

  所以,有这种情感观的人,还是生活在一个固定的、简单的世界里,思维上就是童话思维,把情感简化为配钥匙,其结果也可想而知。

  第二种,世俗至上主义。在前一段时间的奇葩大会上,名噪一时的张雪峰有过这样一段话,最能代表这种思维:「二十五岁时,让父母觉得你是一个好儿子;三十五岁时,让妻子觉得你是一个好老公;四十五岁时,让孩子觉得你是一个好爸爸。」

  很多女人其实何尝不是如此,一生的追求是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和好妈妈。和爱情至上主义者的走心不同,他们走的是他人的标准和外在的认可,简而言之,就是活给别人看。

  她们把情感看成是考卷,相信感情一定有一个标准答案,这个答案是一个公式,只要按照这个公式去生活,就一定会有好结果,会有幸福的家庭生活。

  比如,一个女人因为失恋、对爱情绝望,就嫁给了一个很爱自己、但是自己不爱的男人,用她的原话就是:「我就图他对我好,对我忠诚,不变心。」但最终她发现,这个看上去忠厚老实的男人,最后也会变心,为什么?

  这个男人说:「我一直以为,通过我的爱可以赢得你的心,十年过去了,我承认这是个幻想,我累了。」于是,婚姻破裂。

  综上所述,我们就知道,所谓情感观的好坏标准了。那就是:坏的情感观都会告诉你一个「多快好省」的 *** ,换言之,就是「更省力」和「更占便宜」的世界。比如,这个世界一定会有一个完美爱人等着你,一旦遇到,你就永远活在天堂;或者,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狗屁爱情,你就选个条件差不多的、对你好的,混吃等死吧。

  看到了吗?这两种看上去截然相反的情感观,其实是一种哲学,那就是,你什么都不用做。 但其实,爱情就像养花、养鱼、养孩子一样,需要你用心用脑投入,应对生命中的每个改变。想要稳稳的幸福,你需要先提高自己的实力。

  那么,你可能会问了,这个实力到底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说说,什么是爱的本质,什么决定了你的情感观。

  苛责式父母:「你怎么这么笨?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还没你大就会走路了,你怎么现在还学不会啊?」

  治愈型父母:先问孩子:「疼不疼?」看看孩子有没有受伤,然后和孩子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摔跤,下次该如何避免。

  前三种父母,行为方式不同,但是都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感受,非常自恋,要么打击孩子的自信,要么夸大孩子的痛苦,要么无视孩子的存在。而孩子最需要的两种爱,一种是母性之爱,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一种是父性之爱,让孩子感觉到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如果这两种爱都缺失,就像植物少了阳光,孩子就不得不牺牲自我,去迎合不友好的外在环境。比如,孩子会变得过分乖巧听话,迎合父母;或者叛逆暴力,只为引起父母的关注等等。总之,他们在真实的自我外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这种保护膜是为了帮助他们适应原生家庭给他带来的伤害。

  由此,我们就能看到「爱情至上主义者」是如何形成保护膜的了:我从小缺爱,那我长大以后就要找一个完美的爱人,给我足够多的爱;而「世俗主义者」呢?他的保护膜逻辑就是,我的爸妈不够爱我,是因为我不够优秀,我一定要成为社会上都认同的优秀的人,这样就会有人爱我。

  这些逻辑,其实都是一种幻想,要么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要么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这样的人,就是把自己活成了「妖精」。比如,有的人特别优秀,但其实她之所以比所有人都努力,是因为她害怕,一旦她不努力了,就会被人抛弃,你用「照妖镜」看一下就会发现,在她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藏着一个丑陋的灰姑娘;比如,有的女人在事业上非常优秀,但在感情中总是卑微讨好,如果我们用「照妖镜」看一下,就会了解到,其实在感情中,她是一个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的小孩。

  说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如果我们小时候遇到了「疗愈性」的父母,那么我们长大以后就知道如何正确地爱自己,也知道如何正确地爱他人。但如果我们不幸遇到了前面三种「创伤性」的父母,他们要么贬低我们,要么宠溺我们,要么忽略我们,那么我们就得不到足够的爱,我们就必须牺牲自我来适应不友好的环境。

  等长大以后,我们就还沿用着小时候错误的方式,去应对成人的关系,于是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只有学会用正确的爱的 *** ,才能得到好的爱的结果。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和妻子一起出去旅行,结果在路上,他不小心把钱包丢了,里面有很多钱和重要的证件,造成他们整个行程的困难。而且在丢钱包之前,他的妻子已经提醒过他要小心了,他还是疏忽了。

  他非常痛苦,等待着来自妻子的疾风暴雨。结果他的妻子并没有骂他,还安慰他:「你现在心里一定很不好受吧。其实去外面玩,这种事情是很难免的,但也不是不能避免,如果下次我们再出来,你会有什么不同应对方式呢?」

  我这个朋友大哭,因为从小到大,他都生活在一个求全责备的家庭里,他不能有任何闪失,出了一点儿错,妈妈就大惊小怪,爸爸就愤怒到要打他。时间久了,他也会对自己要求特别高,这虽然让他事业上很成功,但他一直都很累。而他妻子的这番话,恰恰是他生命中最需要的一段话,妻子接受他是可以犯错的人,比起钱包,妻子更在乎他的感受,这就是一种深爱。

  真正好的爱,不是爱你外在保护层的那个假自我,那个面具,而是可以去爱连你自己都不爱的自己。我们的脆弱层需要有人理解、有人接纳、有人指导、有人关心的。

  所以,真正好的感情,是可以让人暴露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得到生命中最需要的爱,让长期无法痊愈的伤口止血、结痂生出新肉,最终成为更爱自己、更真实的人,这就是我认为的最棒的情感观。

  我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请你回忆一下,在你看过的影视作品和小说里,关于爱情的片段,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部?哪个人物?哪些情节?

  比如,你很喜欢《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么你的保护层就是诗歌和眼泪,这个保护层的逻辑是什么呢?就是你们都是大坏蛋,我是无辜的小白兔,你们都欺负我,我好可怜。然后我就写诗,让自己陶醉在自怜自艾的伤感美学中,这样我就不用面对残酷的世界了。那么,这样的你必然会渴望遇到一个可以完全依赖的照顾者,你们在情感中的剧情也就由此搭建起来了。

  由此可见,你喜欢的所有影视作品、小说人物后,都藏着你的情感观,而我们的情感观多半都是在保护层里的,我们需要的是重新审视这样的人物背后的逻辑,不要完全认同这样的思维模式,而是问自己:这么活的下场是什么?

  大家可以在讨论区里,把你的答案写出来,然后大家试着分析一下彼此的保护层逻辑,然后猜测一下,我们的脆弱层里,藏着怎样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

  真我层:就是我们刚刚出生以后的自我,那个时候,我们毫无防御,完全透明,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保护层:现实环境不可能让我们予取予求,此时我们必须发展一套防御机制,来应对不如意的现实。如果我们的心理环境太恶劣,那么我们这套防御机制就会牺牲掉很多发展自我的机会,让我们形成「人格面具」,变成「片面」的人,比如乖宝宝或者坏孩子;

  脆弱层:我们之所以这么扭曲自我,就是为了保护一直都未能痊愈的创伤,比如自卑感或者失控感等等;

  疗愈层:在你小时候形成的这套防御机制,往往是僵化和幼稚的,难以适应成年以后的生活,所以,我们才需要升级保护层为疗愈层,它可以帮助我们从「零和游戏」的世界,走向「双赢」的人生。我们可以在适应外在环境的基础上,用性价比更高的方式实现自己的需要,这种方式,就是「脆弱相对」的疗愈技术。

  在下一节课,我将结合这 4 个知识点,和你分享一下,爱的四大周期和九大阶段,让你能够了解,在爱的不同时期,我们需要有哪些不同的应对策略。

标签: 情感透析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