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情感透析文章正文

广东29岁女子居民楼内打瘦脸针中毒进ICU花费近30万!医美“陷阱”如何避坑?

情感透析 2025年09月12日 13:24 1 aaron

  “我女儿打瘦脸针后出现严重中毒反应,差点送命,但现在美容院把我‘拉黑’了。”近日,广东普宁市民林女士29岁的女儿晓云(化名)在当地一家无资质美容院注射“瘦脸针”后,因严重肉毒中毒,在多家医院ICU抢救一个多月,至今仍需气管插管维持呼吸。

  四个月治疗花费近30万元,而涉事美容院仅支付10万多元后失联。林女士呼吁有关部门尽快追责,还女儿公道。

  2025年4月21日,29岁的女子晓云在位于广东普宁市一栋居民楼内的“美人鱼时尚美容会所”接受“瘦脸针”注射。随后,她开始出现口水不止、吞咽困难、全身无力等症状。

  4月25日,晓云被送到附近一家医院进行治疗,“当时她全身无力,麻木,胸闷胸痛,只是针对做了消炎针处理。”此 *** 并没有起到作用,病情迅速恶化。5月6日,晓云被送往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之一医院,入院第二天即陷入昏迷,转入ICU抢救。经会诊,疑为肉毒中毒。

  经过28天ICU救治,晓云于6月11日出院。然而仅4天后,6月15日晚,她突发呼吸衰竭,被紧急送往江门市中心医院。“孩子突然就不能呼吸了,我们就做了气切手术,但医生说这个插管起码得用一年时间。”林女士介绍,目前女儿晓云仍需依赖呼吸机辅助呼吸。

  她提供的普宁市卫生健康局《情况说明》显示:经“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管理系统”查询,该机构查无登记信息,属非法开展医疗美容活动。

  更令人震惊的是,即便在晓云中毒、家属报警后,该美容院仍在继续接客。2025年8月27日,林女士前往店内时,发现仍有顾客在接受注射项目。

  然而,对方在支付了10.75万元医疗费后便开始提出“私了”,并要求撤案和签署规避责任的和解协议。这些在被林女士拒绝后,美容院负责人将她拉黑,彻底失联。

  2025年9月4日,记者通过企查查查询发现,该店注册名为“普宁市流沙美人鱼美容美发店”,已于5月15日注销。记者拨打其登记 *** ,无人接听。

  而林女士提供的另一联系 *** ,接通后一名女子自称是“护工”,称“不知如何处理”。林女士确认,此人正是实际经营者,“从头到尾都是她在对接,现在却装作不知情。”

  “瘦脸针”属于医疗美容的一种,近年来医疗美容逐渐成为一种热门消费,但市面上的医美项目鱼龙混杂,消费者很容易踩坑,除了影响生命健康的“毒医美”,让人“破相”“破财”的也不少。

  有的医美机构通过夸大宣传吸引消费者诱导消费。例如声称某项技术可以“逆龄十年”“无创修复”或“快速见效”;部分机构甚至虚构案例或使用明星效应来增强可信度,但消费者做完医美项目后效果与宣传相差甚远;还有的商家宣称店内医生是国际医师,实际上可能连医师资格证都没有。

  案例:王女士投诉称,其在某电商平台上看到“秒杀价299元就可做原价1299元超声炮”的团购信息。到店后销售人员称该项目的团购时间已经过了,但可以加2000元升单做黄金超声炮。

  部分医疗美容机构为了吸引顾客,对外宣传单上的产品都是更便宜的,如199元水光针,299元双眼皮综合手术等。但消费者到实体店内,却发现价格与宣传单严重不符,而店员也直言不讳单子上的产品都是更低端。

  此时,商家会声称根据消费者情况推荐合适项目,消费者往往陷入两难境地,在一番纠结后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接受高额医美项目推荐。商家通过低价诱惑“挂羊头卖狗肉”不仅侵害了消费合法权益,还严重扰乱了医美市场秩序。

  案例:消费者刁女士在某医疗美容中心花4.66万元进行了玻尿酸填充。工作人员称打苹果肌绝对好看又持久,起码年轻十岁。但打完后,刁女士苹果肌疼痛不止,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有些机构使用“18岁就要抗初老”的概念进行宣传,给消费者制造容貌焦虑,诱导年轻人进行医疗美容。更有甚者,销售人员为了促成高额项目的销售,话术毫无底线,甚至编造出诸如“不做这些项目便会有损运势,破坏夫妻感情,乃至危及父母寿命”等荒诞的说辞,致使有些消费者因担忧而接受高价美容项目。

  案例:李女士在某医美机构咨询祛痘问题,却被商家告知鼻梁不够高,嘴唇不够饱满等,让其产生容貌焦虑,情绪抑郁低落,甚至不敢出门见人,随后花了88000元做针剂注射项目。

  部分美容机构与第三方金融平台合作,推出“医美贷”服务,允许消费者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高额医美费用。这种模式看似降低了消费者的经济门槛,但实际上可能隐藏着高利率、还款压力大等问题。部分不法机构利用“医美贷”进行诈骗,例如收取高额手续费后卷款跑路等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案例:消费者刘男士在某美容中心工作人员的劝说下,通过贷款方式办了年卡。工作人员告诉他,贷款是“0利息0首付”的。结果,办完卡以后,消费者频繁地接到借贷公司的催收电线元的贷款及高额利息。

  生活美容机构主要涵盖向消费者提供无创伤性和侵入性的美容知识咨询与指导、皮肤护理、化妆修饰和形象设计等服务范畴,此类经营活动从业者无需具备特定的法定资质条件,相关人员持有“健康合格证”就能上岗服务。有些从业者却“越界”经营,违规开展注射美容、激光治疗、微针治疗等高风险性的医疗美容项目。

  案例:消费者张女士称其在生活美容机构做面部注射,注射结束后脸上出现红疙瘩,但美容师也不知该如何处理,导致脸红肿疼痛蜕皮,一年后脸依旧发炎严重。

  医疗美容机构不同于生活美容机构,消费者不能将二者混淆。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机构时,应优先登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查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查看医美项目是否在诊疗范围内。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凡涉及医疗美容临床操作的,执业人员必须具备国家认证的执业医师资格或护士执业资格,其他任何形式的“证书”均不具备法律效力。建议消费者在接受服务前,务必登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对医师执业资格证书等信息进行核实。尤其要注意,资质核验应以官网实时数据为准,不可轻信纸质证书复印件,避免遭遇伪造证照的非法从业者。

  医美所采用的设备、耗材应该为“械”准字号;药物应该为“药”准字号。目前用于注射的玻尿酸、胶原蛋白等产品持“械”准字号。很多产品如果只为“消”“妆”字号,则属于卫生消毒用品、化妆品范畴,只能外用,不能用于注射。建议消费者在进行医美项目前,可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或“中国药品监管”APP,核验医美机构所用药品、医疗器械等产品是否合法合规。

  建议消费者在接受美容服务前签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医疗美容消费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明确项目名称、次数、收费明细、效果承诺、风险告知及售后条款,应避免在空白或有留白的文书中签名。此外,术后务必保留病历、缴费凭证、产品外包装(可拍照留存),以便 *** 时作为证据。

  消费者若术后出现红肿、感染、功能异常等情况,立即到治疗的医美机构或其他正规医院就诊,避免延误治疗。如发生消费纠纷,应首先与商家积极协商,如协商不成,可拨打当地12345热线 *** 反映,也可登录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投诉或向当地消费者协会寻求帮助,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标签: 美容院透析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