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热点文章正文

从大橡新闻、张雪峰看当下社会心理的走向逻辑

新闻热点 2025年09月11日 08:40 3 aaron

  表示,要是祖国统一战争枪声打响,他先捐5000万,公司整体要捐一个亿。然后大象新闻抨击张雪峰的这种“好战论”,结果不慎因为一句话被网民攻击,遭遇破功,紧急删帖。

  但是张雪峰在这个热点事件中,其人设面目也开始被戳破了。他在文凭问题上一会说是北大的,一会说是清华的,假冒的视频被揭露了,真实大学文凭也是疑点重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其忽悠、虚伪的一面。预计经此一役,张雪峰会被很多人抛弃。

  在这个热点中,网民兵分两路:一路攻击和揭露张雪峰,内容如上述所言;一路攻击大象新闻,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让义正词严的主流媒体遭遇流量反噬,即便紧急删帖,截图已经被人放上网做了呈堂证据,多名作者也被网民群嘲。

  在 *** 时代开启之后,人们曾经认为 *** 的平权运动,会将社会的整体素质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但是由于社交媒体时代的圈层化和区隔化,以及算法推送的机制,意外导致了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不同群体和不同阶层的人,分别会接受到不同层次、不同质量的信息,阶层分化和社会撕裂出现了,社会认知也发生严重的分层。

  中高收入群体持续收到较高质量的信息,整体素养持续攀升,但是中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其中的低收入群体,由于其较低的文化水平,在今天的算法时代,宿命般地遭遇了低质量信息的包裹和反复教育,导致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被牢牢锁死于一个透明的玻璃天花板之下。

  他们的天花板,是中高收入群体认知的地板,即便是很薄的一层,也很难被击穿、被打破。然而这个被认知禁锢的群体,已经成为一个掘金的机遇,成为留给了网红的流量富矿。这在下文会解释。

  这使得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群体,价值观已经大不一样。表现在现实中,就是面对同样一个热点事件,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会出现巨大的意见分歧。

  不同质量的信息的分化传播,导致了巨大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阶层和认知的分化。从全世界的传播现实看,线下社会的“井底之蛙”,在进入 *** 并历经多年的社交媒体流量的洗礼之后,他们越来越坚信,这个世界的天空的确就是“井口”这么大。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傻子共振”现象,就是相当规模的认知水平较低的人群,在 *** 上取得了肤浅的共识,正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这其实就是上述社交媒体时代导致的社会撕裂的后果之一。

  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个网民群体的分化,才能理解这样一个新型的 *** 蒙昧时代。它的重要特征就是相当规模的网民,被困于算法,被一道看不见的透明玻璃锁死于较低的认知层面。

  他们较低的知识水平,是各种历史的现实的复杂原因造成的,导致知识水平和时代进步不能顺利衔接,从而不能及时搭上时代列车。并在进入 *** 时代之后,被 *** 技术通过算法机制、信息定向传播进行多重筛选,沦为牺牲品。这中间,更多是技术在主导,社会反倒沦为次要的力量。

  同时,他们都是朴素的爱国者,知道有国才有家,一个人不爱国、不爱家,那不啻于道德有问题。所以少数出国留学的年轻人出现辱国言论、侮辱网民的言论的时候,他们怒不可遏,誓要一个说法,由此经常引爆撕裂型的重大 *** 舆情。

  这么大规模的朴素网民群体,被牢牢禁锢于一道玻璃地板之下。在网红的眼里,这就是地下埋藏的富矿,网民群体就是“人矿”,他们要开采这群人身上的一种新媒体“石油”,那就是流量。

  如何开采这样的流量?和开采石油是一个道理,那就是先在地面打个孔,再向下注入某种压力,石油就开始喷涌而出。

  网红如何开采“流量”?也是要先“打孔”,就是现在这一层透明玻璃上面,开一个直播的窗口,如同打开了“井盖”。利用这样一群网民对于上层社会一无所知、并急欲透视上层生产生活方式的心理特点,在直播里打造自己高大上的人设,通过各种手法强化自己的人设面具,然后不断吸引粉丝。终于有一天,通过某个言论或者视频出圈了,粉丝剧增,终于成为了网红,粉丝群体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但是获得足够规模的粉丝,这还只是之一步。正如米在锅里,如果不加热,那还不能达到“生米煮成熟饭”的目的。所以,网红接下来就需要挑拨情绪,让粉丝群体爆发巨大情绪价值,让韭菜开花,才能顺利收割。

  因此,网红必须要根据自己粉丝的心理特点、情感需求,设计出让他们感到不公平、被剥夺感的内容,从而激发出他们的愤怒感,这样才会出现情绪价值。

  只要粉丝群体的情绪高昂,愤怒值拉满,网红趁机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人设,就能如愿以偿。在一次又一次的流量操作中,网红通过开了孔的玻璃地板进行的直播,形成了一个“数字教堂”,网红和粉丝群体形成了教主—信徒的关系,形成了忠诚的主从关系。

  如果形势不利,或者韭菜被割了几茬之后,情绪值不怎么景气之后,网红只要将以前调动情绪的 *** 如法炮制,很快,韭菜又能长出一茬。

  由于高考填报志愿是非常需要经验技巧的,而无数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孩子命运和家庭命运的中低收入群体,尤其渴望在这一块获得高人的指点。寄望于高人金手指的一个点拨,实现“点石成金”的神奇效应。

  这个巨大的需求市场,被从事教培行业的张雪峰发现了,他开始了深入发掘,通过各种直播、讲座机会,还通过伪造自己的教育背景,为自己打造了高大上的人设。通过为众多家长提供较有经验的服务,慢慢积累了粉丝。

  这个巨大的赛道,被张雪峰精准卡位成功。他因此成为低收入群体的福音,因为他们更渴望获得这方面的信息,而张雪峰基本满足了这个愿望。无论其信息准确不准确,但是在没有信息比对和证伪渠道的情况下,张雪峰说的没办法反驳。正如他伪造自己的学历,由于低收入群体大多数无从证实,更无从证伪,他就能够毫无忌惮地以此来收割粉丝,即便少数人知道了,但是很难叫醒其他粉丝。

  其实质在于,张雪峰通过打开那一道透明的玻璃板,通过直播自上而下地打开了一个窗口,从而吸引了这个规模巨大的群体的关注。

  但是如何让粉丝为服务买单,是个问题。张雪峰是通过复杂的话术和直播表演,将教育领域的“信息差”转化为粉丝的忠诚度和购买力的。通过考察,他是通过两种 *** :

  二是以生动表演,暗示其冒犯了利益集团和主管部门,背负巨大压力向粉丝“吐露真言”,从而获取信任。

  这两种做法,分别契合了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原理,对于粉丝心理具有较大杀伤力。西方社会早已证明,针对广大选民进行说服的技巧,不是论证说理,而是简单粗暴地输出貌似权威的结论,这样就会获得一大批的跟随者,而他简单的论断,又常常在 *** 引爆流量,成为意见领袖和 *** 红人,堪说一举多得;又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相关部门陷入“塔西佗陷阱”,公信力和话语权旁落,意见领袖和网红获得红利,大规模崛起,这带来的后果是,相关部门越是强势,作为网红的个体越是能够收获粉丝。

  很多人会发现,张雪峰在直播间表情丰富,表演痕迹明显,经常带着神秘兮兮的神态,说“不能再说了”“再说就得罪很多人了”等,暗示自己背负压力,营造了被权力和利益集团“迫害”之感,粉丝因此更为支持网红。这种神秘感、被迫害感和表演艺术,对于具有一定鉴别力的人来说,是个骗子的典型特征,但是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尤其是在直播间里的粉丝群体来说,他们在透明玻璃天花板之外,又被罩上一层信息茧房,如同数字教堂,产生“布道效应”,这种话术和表演具有惊人的杀伤力。这种独特的效果还源于,他的粉丝群体面对的真实世界和对社会的想象,常常符合张雪峰的描述。

  相关的信息表明,张雪峰近年来经常在直播间口出惊人之语,如“文科都是服务业”等内容,又由于面对的粉丝群体缺乏应有的鉴别能力,很容易被简单论断带歪个人认知,导致社会风险,因此,已经多次被相关部门约谈和警示。

  这些约谈和暗示,被张雪峰在直播间里通过话术和表演,转化为流量秘诀和粉丝的信任。这种流量和信任,打造了直播间的护城河,成为事业的红利。

  他或许很早就发现,他的粉丝群体更多处于社会金字塔的塔基部分,他们简单淳朴、认知传统,在群体精神上具有易操纵的可能,并且他们心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只要高声宣示爱国主义,就能成为他们精神领袖,然后举起旗帜带领他们沿着自己设定的路径前进。

  在大阅兵之后,中国普通百姓的爱国主义 *** 大爆发,潜藏着巨大的流量爆发可能,国内的爱国表演艺术家也闻风出动,开始收割这一股爱国流量。

  如果司马南的全网账号没有被关闭,利用这一波爱国激流,很可能再次大涨千万粉丝。但是问题在于,他的账号在被关闭之后,他的数千万粉丝何去何从?早已经成为一些网红关注的重点对象。

  他的全网将近7000万粉丝,很多人处于流离失所、精神失落的关键阶段。很多网红开始通过一些爱国主义表演、民族主义情绪的渲染,早已经进行了粉丝的瓜分。

  如董明珠在今年上半年提出的“格力不招收留学生”的说法,就不能不让人怀疑,她具有这样的想法。我在此前已经就此点评过。其他一些以打造个人IP为目标的企业家,也在暗中打造人设,希望分割司马南的 *** 遗产和爱国红利。

  张雪峰此次高喊为战争捐款,一方面是为了强化自己的人设,另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扩大粉丝群体,吸引司马南的旧部。

  张雪峰这种爱国表演,招人厌弃,很多人在 *** 开始了批评。作为主流媒体的大象新闻也立刻行动起来,七位作者联署文章,推出一篇重头文章进行抨击,但是很可惜失败了。

  表面看,是因为一句话不严谨,被攻击为“政治错误”,但是本质上,是迎头撞上了一个传播原理,掉进了一个传播陷阱。

  这个原理,就是上文提到的,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主管部门陷入公信力危机,导致体制内的权力越是强势、越是出手治理,效果越是适得其反。越是批评意见领袖,越是为后者加分,给后者带来流量。

  因为主流媒体更多是写作正面文章的,很难被网民关注,但是一旦就某个社会现象罕见地进行批评,本身就会制造新闻效应,这就会在 *** 中制造一个显著的社会议题,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但是又由于“塔西佗陷阱”导致的公信力危机,他们抨击的对象如果是很多网民的意见领袖,常常带来反效果,就是增加了网红的曝光量,进一步加固了后者的护城河,增加了他的社会信任度。

  这个新媒体时代的规律,早已经被大洋彼岸的特朗普运用得炉火纯青。和政治对手越是抨击他,他越是利用对方的炮火来强化内部的共识,他的阵营就越是牢固。回顾他从商人到总统之路,是一路被抨击,一路高走。

  正如张雪峰,在遭遇了大象新闻的批评之后,本来可以这样操作:可以在直播间里借力打力,告诉粉丝,“看到了吧!我一句话就引来了他们的打击”“七个人一起写文章来骂我!”结果,必然是粉丝群体愤愤不平,然后更加支持自己的意见领袖,如同每次被约谈之后那样的做法。但是由于此次热点事件中,他开始被很多人群起揭露,预计他这段时间会比较低调。一旦真相被戳穿,他打造的信息茧房会“照进阳光”,很多粉丝会醒悟。

  大象新闻即便没有其中那句话被网民发现逻辑漏洞,导致阵脚大乱,他们的评论也很难撼动张雪峰的粉丝群体,更可能起到反效果,为其带来更大流量。大象新闻的评论更多可能是在中高收入群体中强化共识,而很难“照进”张雪峰为粉丝群体打造的“数字教堂”和信息茧房。

  通过上面对于此次热点事件的解剖,我是想告诉大家,今天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是和权力、信任、群体心理以及群体认知高度相关的,更处于社交媒体技术的支配之下,人们已经很难脱离算法和技术的深刻影响了,可以说算法正在控制人类的认知能力。

  各种传播规律,导致了反权威的后果,意见领袖和网红因此收获了红利。但是一旦其人设面具被拆穿,在民意反弹和权力治理之下,其“数字教堂”也会慢慢失去蛊惑力。

标签: 社会新闻热点事件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