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老师”到“好教育”广东“新强师工程”做了什么?
不久前,在广东省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现场,全省多位思政课教师齐聚一堂,同台“比武”开展教学展示,并共同探讨如何上好新学期思政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021年,广东启动“新强师工程”,直面教师队伍短板弱项,以系列改革举措,逐步推动全省教师队伍规模、结构、质量实现协调发展。
今年初,广东明确强调进一步实施“新强师工程”,要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培养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
从“好老师”到“好教育”,广东始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新强师之路。
当前,全省教师队伍数量稳步增长,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学校)专任教师由2020年154.59万人增长至2024年170.12万人,大批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64岁接受返聘,坚持站上讲台;克服高原缺氧,扎根雪域教书育人……近日,广东启动2025年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一批优秀教师代表走上分享台,生动讲述育人故事。
“师德师风彰显在一次次跨越山河的奔赴之中。”谈起援疆经历,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得龙十分感慨,他认为教师应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理想融入服务国家发展、人民需求和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
广东对此高度重视,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持续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筑牢教育发展根基。
去年初,广东便出台《关于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强调要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将师德师风摆在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首位。
方向明确、导向鲜明之下,广东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通过建强教师党支部、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业务带头人”培育工程等多种方式,推动党建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带动师德师风全面提升。
广东结合实际,研究拟制师德师风建设责任追究办法等系列制度措施,严格师德师风“红线”,同时加快健全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并要求各地各校在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的师德信息中录入教师的师德失范情况和处分、处理情况。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师德教育如今被纳入广东各地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连续举办18年的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已成为广东师德教育特色品牌,系列师德师风教育宣传和巡回宣讲亦同步常态开展。
此外,广东精心组织师德主题征文及微视频征集活动,鼓励和发动全省教师踊跃参加,并推进出版优秀师德征文集,以精神感召传递正能量,引领着一批批师德典型在南粤大地上接连涌现。
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选树更多不同类型、阶段的典型代表,通过发挥榜样力量,不断激发广大教师涵养师德、潜心育人的内生动力。
在陆丰市博美中学任教10多年的孙敏,曾因学校偏僻、缺乏优质培训而迷茫。如今,全新建设的陆丰市教师发展中心常常组织培训,让她学到了不少新理念、新 *** ,重燃教育初心。
当前,广东拥有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152.14万人,而每年仅约3万名教师参加省级培训。这意味着,如果市、县能承担起全省98%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将会更便利教师成长发展。
早在8年前,广东出台《关于推进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市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整合培训、教研、科研、电教机构资源,建设市县级教师发展中心。
2020年,经研究制定,《广东省市、县(市、区)级教师发展中心认定方案》作为各地发展中心建设的指导和标准,以提高各地建设质量和水平。
近年来,广东进一步加大力度,积极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建设,除布局11个省级中小学(中职)教师发展中心之外,将市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为不同类型、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全省筹备建设市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共149个,每个地级市和县(市、区)分别建设1个,已完成基本条件建设,其中124个通过认定,已培训中小学教师达526万人次,有力推动着教师专业成长。
为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省财政安排了专项补助资金,以实打实的投入确保项目切实推进,让市县级 *** 、广大教师有了“定心丸”。
此前,陆丰市教师发展中心就曾因经费紧张,建好大楼后仍无法全面投入使用。专项资金到位后,陆丰市将其中600多万元用于购置培训设施设备,并配齐录播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使培训得以全面展开。
要筑牢基础,也要向高而攀。近几年,广东精准发力培育高层次人才,多措并举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不断推动教师队伍水平再上新台阶。
其中,深入实施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十四五”期间遴选1008名学员参加名书记、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省级培养项目。在已结业的490名培养学员中,138人获正高级教师职称、30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7人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此外,93人获评广东省特级教师、311人获评南粤优秀教师、24人获评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大家今天都吃了馒头吧?这里就有碳酸氢钠分解的知识点!”在广州市从化区第二中学教师廖荣滔的课堂上,食堂里的发酵面包、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教室里的灭火器等,都成了他讲解化学知识的“活教材”,学生们听得兴致勃勃。
从教26年来,廖荣滔潜心钻研教学 *** ,把校园打造成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室”,其研发的“探秘火箭推进剂”“我为火炬选燃料”等教学案例入选广州市优秀教学案例,让他动力十足,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近年来,广东持续深化教师荣誉表彰体系,通过定期表彰、宣传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作用,提高教师地位,让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尚,让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不断增强。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为了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广东抓住待遇保障这项关键基础工作,多处发力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在广东,为教师减负的各类举措正在加快推进。其中,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不断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同时实行校园内各类事项清单管理,并完善全时段监测、全地域覆盖的监管体系,有效遏制了社会事务随意进校园的现象。
同时,广东聚焦实际关切,全面排查纠治违规借调中小学教师问题,切实落实不得借调的最新要求、具体要求,持续推进构建长效制度机制,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
广东始终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完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动形成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局面,以务实之举回应广大乡村教师的热切期盼——
统筹利用社会公益资金,组织实施“薪火”优秀乡村教师培养资助计划,全省每年择优遴选100名入选代表……
如今,在广东乡村,越来越多教师实现素质能力和幸福感双提升。截至去年底,农村小学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已提升至79.6%,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提升至9.52%;全省约30.06万名乡村教师获得生活补助,人均每月为1022—1468元。
改革赋能、量质齐升。广东正以系统思维和改革魄力,持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书写更多动人故事。
“很珍贵,很荣幸!”得知团队上榜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时,张永亮正如往常在实验室里整理器材,笑了笑说“接下来要继续努力”。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畜牧学学科带头人,张永亮长期专注于动物营养与生化领域,曾主持2项国家转基因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科研舞台上,学生也是主角。张永亮搭建起“博士—硕士—本科生”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以“老带新”模式让科研平台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阵地。在他的推动下,学生深度参与科创项目,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其中不乏本科生拿下国家级大创项目。
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张永亮深知“国家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改革”。针对传统模式重知识轻创新的瓶颈,他提出具有农科特色的“通识渗透—融合专业—个性发展”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壁垒。
同时,他积极推进华农与温氏食品集团的深度协同育人,创新“双向认同、双向奔赴”合作机制,将专业硕士及本科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融通,将企业创新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创建产科教融合的育人模式。
“科研要‘顶天’也要‘立地’,育人也一样。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达成创业目标,是我们高校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张永亮说。如今,该模式不仅在华农落地,更推广至全国多所涉农院校,培养出大批青年才俊。其教学改革成果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在学生眼中,他既是严谨学者,更是亲切引路人。2021级学生刘子琛回忆,自己首篇研究综述论文被编辑部退回时,张永亮一遍遍地帮其分析问题,“他的严谨让我终身受益”。
“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得到成长,是做老师最开心的事。”今年59岁的张永亮,每天仍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实验室与课堂之间。退休前,他有两个朴实心愿:给学生多上课、多聊天,影响更多年轻人;推动更多科研积累转化,为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更多贡献。
在河源市之一小学的榕树下,经常能看到一个身影与孩子们并肩而坐。她是校长刘舒玉,也是孩子们口中亲切的“舒玉老师”。
从青涩的师范生到全国优秀教师,从班主任到省党代会、妇代会代表,20多年的教育长路上,她始终以温柔与坚韧书写着一段又一段温暖的教育篇章。
“我会成为一名教师,是因为在童年遇到了光。”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刘舒玉眼中漾着暖意。小学时遇到的许多充满教育情怀的好老师,总是善于发现她的闪光点,哪怕只是某一次作业的某个字写得很美观这种小细节,都会及时地鼓励她。这些鼓励让她在后来选择专业时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师范专业。
在她看来,共情是教育中最为温暖的力量。也正是这份将心比心的能力,让她在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天里,都能营造出理解、信任与支持的成长氛围,为孩子的全面发展照亮前路。
秉持“玉成幸福”的理念,刘舒玉打造起“舒展教育”品牌。她聚焦“双新”“双减”政策,开设“五学”幸福课堂,推动核心素养培育;创建“453”作业体系,实现减负增效;构建丰富的“1+2+N”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这些扎实而温暖的实践,也让学校获评首批河源市“双减”工作示范校。
累累硕果,是刘舒玉多年来以热爱浇灌教育的见证。在她引领下,“C *** S智慧评价+五学幸福课堂”现代化教学模式日益成熟,学生的课后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作为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刘舒玉也积极发挥平台辐射力,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她牵头组建了28个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名班主任工作室发展共同体,组织区域教研93场,开展送教下乡132次,让优质教育的光照进更多课堂与家庭。
“我早已将‘立德树人’熔铸为生命的坐标,在三尺讲台播种希望,以岁月年轮见证桃李芳华。”刘舒玉说,她愿始终站在教育实践的最前沿,传承美德、培育新人、弘扬新风,构建和谐教育生态。
开学季到了,作为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滨海小学英语教师、教科室主任,何敏儿进入了新一轮的课程设计之中。“新学期,我们打算继续主推‘项目式学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她笑着介绍。
此前,她已有过“项目式学习”的诸多探索。在她的英语课堂上,孩子们会用英语设计店铺标语,在跳蚤市场摆摊售卖;结合学校建校30周年,发挥创意设计校庆吉祥物,并用英文口述给AI软件生成……
“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把语言‘用出来’。”何敏儿认为,课堂应当是学生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起点。为此,她从新课标倡导的“学科育人”和“核心素养”理念出发,率先将项目式学习深度融入国家课程,重构英语课堂的教学样态。
“生日策划师”的课程实践,正是将语言学习与新课标要求,以及具体生活场景相融合的一次教研探索。
“我们不做额外加课,而是把项目‘融合’进原有单元的教学里。”何敏儿说,“生日策划师”的设计引导学生们为母校校庆献礼,重点结合了沪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Why do we like birthdays?》这一单元的知识。孩子们在设计30周年吉祥物、用英语口述描绘设计样式与理念等过程中,就能真正领悟到如何真实运用生日礼物相关的词汇和句型,了解生日活动、庆祝方式和意义。
2023年,何敏儿曾作为广东省唯一小学教师代表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断磨炼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执行能力。
长达2个月的比赛中,她与教研团队精心打磨10个课例,涵盖健康生活、中国节日等多元主题,巧妙运用“故事山”思维导图和“五指复述法”,帮助学生理解情节、学会表达,最终斩获全国小学组一等奖。
“教研不是纸上谈兵,最终要回到课堂、惠及学生。”随后,她将赛事中获得的灵感与成长延伸到日常教学里——每周都备课,每两周开展大组研讨,带领教师们创新课程设计,进行“备课+说课+上课+研讨”的深度教研,一批批高质量的教学成果接连产生。
从教10年,何敏儿始终保持着“拔节生长”的韧性。如今,她正在申报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项目,计划将项目式学习与“五育并举”深度融合,辐射到更广人群。“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有趣、有安全感和被支持的环境中,成为‘自己的冠军’。”
标签: 科学教育是什么教育
相关文章
- 详细阅读
-
中国式现代化的福州探索——写在福州市确定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目标30周年之际详细阅读
上个月,一则喜讯从津巴布韦传来——福州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这是福州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历程中,又一张闪耀国际的名片。...
2025-08-30 8 科学教育是什么教育
-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小学科学教育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关键详细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今年2月,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
2025-08-26 8 科学教育是什么教育
-
高明砸下10个亿搞教育!5500个学位、200名精英教师正在路上详细阅读
高明区的家长们注意了!你们关心的教育问题,这次政府动线个亿实施教育强基提质计划,这场教育变革将惠及每个家庭 近日...
2025-08-25 8 科学教育是什么教育
-
在大学心理咨询室工作十年后我开始理解年轻人详细阅读
房间里贴满了隔音海绵,两把椅子倾斜45度角摆放着。王佳莹说,这样的角度给咨询者更多空间,无须一直眼神对视,对方能更加舒适放松一些。...
2025-08-25 8 科学教育是什么教育
-
正岳教育:培养科学学习习惯让在职考研成为终身学习的起点详细阅读
在职考研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的阶段,更是学习习惯重塑的关键时期。对脱离校园多年的在职考生而言,重新建立高效的学习习惯,远比...
2025-08-24 8 科学教育是什么教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