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战线丨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主席指出:“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育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重温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对于更加深刻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更高站位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体现了三者之间协同一体的内在逻辑,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未来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 ***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 *** ”。教育在传承文明和知识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更加渴求人才。只有把教育发展上去,走出一条从教育强到人才强、科技强再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支撑、注入不竭动力。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客观需要。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习主席强调:“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先导性、基础性支撑。没有一流的教育,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科技实力和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大军。只有充分发挥教育支撑人才涌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围绕科技强国建设重大任务集聚和培养人才,以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成果来检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成效,才能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考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能否建成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习主席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最直接体现。只有进一步树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充分发挥教育的关键支撑作用,加快构建一流学科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提升科研创新供给能力,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必须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培育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实现三者有机结合、一体推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国家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高校助力国家综合实力提升最有效、最急需的切入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十分紧迫。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盯世界科技前沿,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力量资源,加强急需人才培养;从国家战略需求中凝练重大科技问题,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培育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是我们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资源。国家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承担着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汇聚地、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使命。必须树牢培育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决心和信心,坚持分层培塑、多措并举,建立健全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坚持实践标准、树立长远眼光,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与高技能人才。
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能否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备世界领先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给方,高校具有创新资源聚集、基础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广布等显著优势,对于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塑造和发展至关重要。必须以培育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活力优势,坚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强化有组织基础研究,加快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积极搭建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创新链条,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让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更大增量”。
必须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规律,坚持系统思维、强化改革创新,以更大力度筑牢教育根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促进高校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加强党的领导,把牢办学育人方向。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势。要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意识形态,认真落实“之一议题”制度,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要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办好思政课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促进高校党建工作质量的提升和内涵式发展,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党员讲政治、守纪律、树新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持之以恒净化办学环境。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培塑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握知识数量快速扩增的时代特点,坚持扭住基础理论发展这个源头,搞好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抓好基础课程设置优化,以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夯实学生攀高向远的素质底座。要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因时而动规划学科专业设置,前瞻谋划、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要顺应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加强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通识课程建设,将责任教育、伦理教育、美学教育等融入专业教育,促进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协同发展。
强化力量支撑,打造过硬教师队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强化教育支撑作用的关键力量。要扭住师德师风之一标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资格准入、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环节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引导广大教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要完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为青年教师提供长周期大力度稳定支持,充分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成长发展潜力,以坚实的青年教师基础队伍支撑学科发展、团队建设和人才梯队可持续发展。要顺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要求,推动教师站在学科前沿开展教学科研,创新教学模式 *** ,适应学科发展趋势,支持开展跨学科学习研究,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标签: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
-
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扎实开展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详细阅读
为进一步动员引领青年学生投身基层建设、服务家乡,信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2025年暑期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5-09-09 2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
大学要培养“带娃专家”了详细阅读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首次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纳入教育学类,山东女子学院和陕西学前师范...
2025-08-26 7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
中亚青少年多彩“创客行”:绘制京剧脸谱、组装太阳能车详细阅读
中新社乌鲁木齐8月25日电 (胡嘉琛 中国—中亚青少年创客营活动25日落幕。7天时间里,来自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
2025-08-26 7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难点与突破策略详细阅读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在“祛”病耻感,提高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疾病的社会容认度;“立”全面发...
2025-08-26 6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
@各位家长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索能力你的立场很重要!详细阅读
9月30日,海淀教科院与学院路学区管理中心、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联合举办“海淀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大讲堂”第五十七课《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索...
2025-08-24 7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详细阅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25-08-24 7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