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情感透析文章正文

一首壮丽的军魂之歌——王成伦《中国军人的风骨》赏析

情感透析 2025年08月26日 11:12 7 aaron

  王成伦的长篇抒情诗《中国军人的风骨》是一首气势磅礴、情感真挚的作品,它以丰富的历史素材和生动的语言,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军人的风骨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军人跨越时空、坚守信仰、英勇无畏的壮丽画卷。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阔的时空跨度。诗人从中国古代军人写起,李牧、蒙恬、项羽、霍去病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依次登场,他们或忠勇卫国,或宁死不屈,或英勇善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古代军人的风骨。如“李牧征战北疆镇守北疆啊!令匈奴胆寒令匈奴哀哭!奸佞谗言遭冤杀至死不叛国的忠诚悲壮令天下人佩服!”寥寥数语,便将李牧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接着,诗人又将笔触转向近现代中国军人,从南昌起义的之一枪,到长征的艰难险阻,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到解放战争的决胜千里,再到抗美援朝的英勇无畏,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无数中国军人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着风骨。诗中对杨靖宇、赵一曼、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描写,更是让人热泪盈眶,他们的事迹如同一座座丰碑,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运用排比、反复等手法,如“是正气?是骨气?是气概?是气度?是气节?是坚守?是底线?是信仰?是胆魄?是精神?是军魂?是风度?”通过一连串的问号,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强调了中国军人风骨的丰富内涵。此外,诗人还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黄河、长城、青铜编钟、古战场等,这些意象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为诗歌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如“我站在黄河之滨聆听浪涛拍岸;古老的黄河说不清楚!我站在长城之巅询问那砖那石;古老的长城也说不清楚!”通过黄河和长城的“说不清楚”,更加突出了中国军人风骨的深邃和难以言表。

  在情感表达上,这首诗对中国军人的风骨充满了敬仰和赞美之情,这种情感贯穿于整首诗的始终。从“中国军人的风骨啊!经过五千年的淬炼早已凝成了民族的脊梁;早已是撑起华夏苍穹的中流砥柱!”的深情赞叹,到“我佩服红军的风骨!我歌颂红军的风骨!”的直接表白,再到“新时代的中国军人啊!让我们承袭先辈的精神气概以天地为心,淬炼我们的风骨!”的殷切期望,诗人用自己的笔触抒发了对中国军人的无限崇敬和对传承军人风骨的强烈呼吁。同时,这首诗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时代,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国军人的风骨显得尤为重要。诗中通过对中国军人历史风骨的回顾和赞美,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国军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中国军人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也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军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当然,这首诗也并非完美无缺。在诗歌的结构上,由于涉及的历史内容较多,可能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有些分散,然而瑕不掩玉。

  总体而言,王成伦的《中国军人的风骨》是一首优秀的长篇抒情诗。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艺术手法、真挚的情感表达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军人风骨的壮丽画卷,是一首值得广大读者细细品味和传颂的军魂之歌。

  ☆ 本文作者简介:李建春,字向聃,号缶皮、问梅亭,中华诗词学会理论研究与评论部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创研班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院理事、中国大众文化学会文艺人才专家评委等。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获“2011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获2015“北京市职工艺术家称号”。中华书局出版《诗以言志》(与沈鹏先生合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建春书法论文集》、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荣宝斋书谱古代部分毛公鼎》等著作。

标签: 情感解读素材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