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教育文章正文

寻找养成“小科学家”的更优解

科学教育 2025年08月26日 08:10 7 aaron

  第三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近日开赛。本届大赛不再接受低龄段少年儿童参赛,首次设置现场科技挑战任务,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现象;此外,大赛首次实施“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邀请40家企业为优秀选手提供实习实训、研学参访、岗位就业等赛后支持。

  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为了选拔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养成未来的“小科学家”。本届大赛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旨在让选拔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公平公正,推动大赛从“短期人才发现”向“长期育人生态”转变。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指出:“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如何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培养一体化推进?如何切实提升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提供了一种有益探索。

  20年前,钱学森寄望中国教育: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便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年后的今天,杰出科技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仍是教育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个公认的道理是,提升创新素养,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比重不断提升,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越来越受重视;国家大力推广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推进优质科普资源进校园,不断探索针对拔尖青少年人才的个性化成长路径……越来越多的力量与智慧汇集,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青少年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我们迫切需要培育一支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投身科技自立自强和堪当建设科技强国重任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后备军。然而,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求相比,我国在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上还有差距。我们始终需要“钱学森之问”的鞭策,不断寻找养成“小科学家”的更优解,助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

标签: 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