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热点新闻素材解读+适用话题+写作运用及事例
“工地大哥参加北京图书大厦读书会”的视频在 *** 走红,相关话题登上热搜。画面中,作家陈行甲将自己的新书赠予这位工地大哥,还在书背写下 *** 号码,大哥的淳朴与陈行甲的谦逊感染了许多网友。
这位热爱读书的工地大哥名叫刘诗利,今年58岁。在繁忙的零工之余,他将阅读当做心灵的栖息地。当天他在北京图书大厦阅读,离开时看到一楼有陈行甲的新书签售会,就坐在角落聆听,直到工作人员注意到他,将他带到陈行甲面前接受签名赠书。视频在 *** 上流传后,陈行甲再次回应:“这位老哥,你是我的书写生涯得到的更高褒奖。”
刘诗利:我的名字里有个“诗”字。祖辈传下来的家训说,“言行合法,诗书训子,义理传家”,里面的字,就成了不同的字辈。刘家我这一辈有几十个人,都是“诗”字辈。我想,祖辈们用这些话教育后人,也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希望我们多读书、有文化、家风好。
当不少人抱怨“太忙没时间读书”时,刘诗利跨越半座城市,只为与书相遇,这一行动本身,便是对精神富足最生动的诠释。这就是阅读的力量——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多一分厚度多一分温暖。
阅读不是为了摆脱平庸,而是即使身处平庸之中,也能发现生命的多彩,找寻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刘诗利,这个名字中带着“诗”的工地大叔告诉我们,只要捧起书,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足的阅读者。
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可以捧起书本,进入那个浩瀚的精神世界任意遨游,并获得心灵上的安宁。仔细想想,这样的场景又何尝不是大千世界的一抹寻常呢?
钢筋水泥的缝隙间,刘诗利用阅读点亮了平凡生活里的微尘;整洁明亮的会场中,陈行甲以赠书消弭了不同群体间的界限。人生于世间,可能经历起伏与波折,而阅读就是生活海洋中的灯塔,随时指引我们靠岸,在精神世界中眺望远方。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故事:看见阅读成为连接各种职业的桥梁,看见知识成为沟通不同个体的羽翼。精神平等是更大的平等,真正的尊严,不在于聚光灯下的站位,而在于是否愿意为心中的光跋涉千里。
在论述“阅读的价值” 时,工地大哥刘诗利与作家陈行甲的相遇极具感染力。58 岁的刘诗利在零工间隙将阅读当作 “心灵栖息地”,跨越半座城市参加读书会;陈行甲在签售会上为他赠书并写下 *** 号码,称他是 “更高褒奖”。这一场景打破了 “阅读是精英专属” 的偏见 —— 正如澎湃新闻所言:“阅读不是为了摆脱平庸,而是在平庸中发现生命多彩。” 刘诗利祖辈 “诗书训子” 的家训,让他即便身处钢筋水泥间,仍能在文字中找到精神原乡。某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受此启发,成立 “工地读书会”,用集体阅读对抗生活的疲惫,印证了 “阅读是所有人的精神灯塔”。
若写“人与人的平等尊重”,可聚焦细节:陈行甲主动将书递到角落聆听的刘诗利手中,拒绝 “作家俯视读者” 的姿态;刘诗利接过书时的淳朴鞠躬,展现对知识的敬畏。这种互动消弭了职业、身份的界限,正如南方日报评论:“精神平等是更大的平等。” 对比某些场合 “名人与普通人的刻意疏离”,二人的相遇证明:真正的尊重,在于看见对方灵魂中的热爱 —— 刘诗利对阅读的坚持,与陈行甲对写作的虔诚,本就是平等的精神对线西夏陵登上《世界遗产名录》:贺兰山下,见证中华文明的根系
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的陵墓遗址群,坐落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与贺兰山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西夏陵也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更大、等级更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这是明代安塞王朱秩炅描写西夏陵的诗句。从元朝史官笔下的空白,到全球遗产地图上的坐标,西夏陵的14年申遗路,终将这段“被遗忘的史诗”铸成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西夏陵作为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见证,其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继承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并见证了西夏王朝在公元
VR成像技术、智慧化展柜等展陈手段,让游客能通过触摸玻璃展柜与文物“亲密互动”;在遗址区,精准的文字说明与“复原”展示的建筑构件,带游客遥想陵园昔日的辉煌壮丽;木活字印刷西夏文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死去”的西夏文字活起来;书签、冰箱贴、西夏瓷等600余种文创产品,让西夏文化的余韵更加悠长。
贺兰山麓的风沙守护了千百年的秘密,终于随着世界遗产名录的公布向世界敞开。西夏陵以其雄伟的身姿向世界宣告: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单色画卷,而是不同民族共同挥毫的瑰丽长卷。沉睡的陵墓正逐渐苏醒,成为民族交融鲜活的课堂,看得见的石雕纹饰、摸得到的夯土建筑,无一不提醒着青少年,文化的答案远不止课本,更在贺兰山怀抱的万物里,在我们扎根的土地中。
“文明交融” 时,西夏陵的申遗成功是绝佳例证。这座西夏王朝的陵墓群,既继承唐宋陵寝制度(如中轴线布局),又融入党项族习俗与佛教元素(如佛塔式陵台),成为 “多元一体” 的生动注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价精准指出其 “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印证了光明日报 “文明不是单色画卷” 的观点。对比元代史官对西夏历史的 “空白记载”,如今西夏陵通过 VR 技术、木活字体验等 “活态传承”,让消失的文字与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 某中学生在体验西夏文印刷后说:“原来课本里的‘多民族国家’,就藏在这些文字和建筑里。”
“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可聚焦西夏陵的 “科技 + 文旅” 模式:三维扫描让游客 “触摸” 文物,600 余种文创产品将历史元素融入生活。这种传播不仅让西夏文化 “走出贺兰山”,更让青少年理解 “我们的文明根系深植于土地”。正如瞭望周刊所述,西夏陵从 “被遗忘的史诗” 到 “世界遗产”,其 14 年申遗路告诉我们:文化保护既要守护实体遗存,更要让历史 “活” 在当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6岁时,田艳青正经历第二次骨折,南京大学毕业的24岁青年袁辉辗转来到湖北巴东支教,成为田艳青的老师。此后每周,袁辉都会徒步八公里山路,来到田艳青家中为她辅导功课,又将山外的资源引入大山,送她去武汉检查病情。2025年高考,田艳青取得了621分的成绩,算上少数民族的10分加分,在湖北全省文史类考生中排进前700名。得知分数的之一刻,她向陪伴她六年的支教老师袁辉报了喜。
“我的目标大学是武汉大学,想选汉语言文学或历史专业。”在空荡的客厅中,田艳青目光坚毅。她说,自己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更希望未来也能温暖他人、奉献社会。
2007年,袁辉以全班之一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时,本可留在大城市谋得一份体面工作,但他背起行囊,踏上支教之路。辗转四川、贵州,最后落脚湖北巴东。常年往返山路给田艳青上课,让在平原长大的袁辉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如今他已是越野跑和马拉松的常客,他把这当作女孩给予他的“礼物”。
“玻璃女孩”也能碰撞出生命的强音。田艳青以完美的青春答卷,回应了支教老师袁辉数年如一日的跋涉,他们共同守护的梦想火苗,在泥泞的求学之路上越燃越旺。对青少年而言,田艳青的价值远超励志符号。在“脆皮青年”成为 *** 热词的当下,她的存在提示我们,真正帮助我们跨过挫折的从不是逃避,而是与困境共生时积蓄的力量与勇气。看似“易碎”的生命,正因“裂隙”而对光芒倍加珍惜。
“挫折与成长” 时,“玻璃娃娃” 田艳青的经历震撼人心。患 “成骨不全症” 的她右腿骨折 7 次,却以 631 分(含加分)的成绩考入湖北文史类前 700 名。这背后是南京大学毕业生袁辉的六年守护 —— 每周徒步 8 公里山路上门授课,引入医疗资源,甚至将平原长大的自己练成 “铁脚板”。正如新京报所言,这是 “共同托举” 的力量:田艳青用 “目光坚毅” 对抗身体脆弱,袁辉用 “放弃城市工作” 诠释教育初心。某特殊教育学校引用此案例开展 “生命课堂”,让残疾学生明白:“骨折可以愈合,梦想从不折断。”
“奉献与传承”,可突出田艳青的理想:“选汉语言文学,未来温暖他人。” 这与袁辉 “从支教到扎根大山” 的选择形成呼应,构成 “受助 — 助人” 的良性循环。长江云新闻的追问引人深思:“如何为更多‘玻璃娃娃’搭制度防撞角?” 田艳青的故事给出答案:既需要袁辉式的个体坚守,更需要教育公平政策的兜底 —— 如湖北为残疾学生提供 “送教上门”“高考便利”,让每个梦想都有扎根的土壤。
2023年,“村超”即贵州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足球超级联赛由村民自发组织举办后火爆出圈。今年6月下旬,贵州省榕江县遭遇强降雨,洪峰三次席卷小城。前所未有的洪灾给榕江县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样占领了“村超”球场,据央视总台记者报道,洪水在“村超”球场大屏幕上留下的泥水痕迹高度超过了5米。“村超”球员们迅速转换角色,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也令榕江县进入灾后重建阶段,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7月1日,“村超”球场灯光再次亮起,预计将于7月26日进行原定的决赛。
“我在榕江住了几十年,之一次遇到这么触目惊心的洪水。”村超球员韦林新向南都记者感慨道,“就像在球场一样,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便能克服难关。”
“村超”是全民参与、置身事内的群像表现,30多万榕江人和他们的故事,托起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品牌”。人们透过无情洪水,看见“村超”余韵下的另一副面孔。于内,自强坚忍,团结一心;于外,携手渡难,守望相助。可以说,这是“村超”精神在危难时刻的赓续。
灾难面前,个体的力量或许微弱,但当无数双手握紧,便能托起沉甸甸的希望。这次救援抢险,不止是对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更是对精神家园的共筑。
“集体力量” 时,贵州榕江 “村超” 的转变极具说服力。从全民参与的足球联赛,到洪灾中球员变救灾队员,5 米高的泥水痕迹见证了 “村超精神” 的延续 —— 球员韦林新说 “齐心协力便能克服难关”,恰是这种精神的内核。更动人的是细节:穿 “7 号球衣” 的孩子清理街道,村民自发重建球场,正如红星评论所言,“村超早已是汗水与拼搏的文化图腾”。对比某些社区 “各扫门前雪” 的冷漠,榕江人用行动证明:文化符号(如足球、球衣)能将个体拧成 “守护家园的绳索”。
“乡村振兴的精神根基”,可聚焦灾后重建:洪灾过后 1 个月,球场灯光重亮,决赛定档 7 月 26 日。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修复,更是 “乡村自信” 的重建。新京报评论注意到 “孩子穿球衣参与重建” 的画面,称其 “闪烁赤子之心”。这种韧性源于 “村超” 积累的社区认同 —— 平时为球队加油,灾时为家园奋战,让乡村振兴有了 “精神内核”。某乡村工作者感慨:“‘村超’教我们的,比球赛本身更多 —— 是团结能让任何困难低头。”
7月7日,在山东青岛,一名女游客为捡手机,不慎跌落海中。危急时刻,在附近摆摊的安徽阜阳籍女子刘玉荣闻声赶来跳海施救,最终成功将人救起。刘玉荣是安徽界首人,现在在青岛生活,平时在海边摆摊卖玉米、冷饮等。当天见到有人落水,刘玉荣来不及多想,迅速跳入水中,将人救上岸后,她才发现自己的腿被礁石划出了大片伤口。面对网友们的纷纷点赞,刘玉荣表现得很平静,第二天依旧如往常一样摆摊。7月10日,青岛市委政法委、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为刘玉荣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刘玉荣表示,视频流传开来后,不少人认出了她,还有人特意到她摊位前为她点赞,夸她了不起,但她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平凡的小事:
姜女士(刘玉荣的女儿)透露,事后,她和爱人帮这名女生捡回了手机,物归原主。女生也一再道谢,态度真诚,这让她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而朴素的美好情感。但她全家人都不愿以恩人自居,不求回报,不希望给这名女生带来心理负担。
“普通人的担当” 时,安徽籍摊主刘玉荣的行为直击人心。她为救坠海游客,不顾腿被礁石划伤,事后平静回归摆摊,说 “换谁都会做”。这种 “不刻意、不张扬” 的见义勇为,恰是最动人的英雄主义 —— 正如光明日报所言,她的选择源于 “想到自己的孩子”,是人性本能的善意。对比某些 “为流量表演救人” 的作秀,刘玉荣 “第二天照常摆摊” 的淡然,彰显了 “英雄不问出处” 的真谛。某市民在她摊位留言:“买玉米是小事,为你的勇气买单才是大事。”
“善意传递”,可关注后续:获救女生真诚道谢,网友专程到摊位点赞,青岛为其颁发见义勇为证书。这种 “善行得到善待” 的闭环,正如评论所说:“千万份光亮垒起社会善意。” 刘玉荣的女儿帮捡手机、全家 “不愿以恩人自居”,更让善意摆脱 “施恩 - 报恩” 的功利框架,回归纯粹。这启示我们:英雄未必身披铠甲,市井烟火中的一次挺身而出,已足够温暖一座城。
1992年,张益唐于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毕业,但既没有拿到导师的推荐信,博士论文也没有发表,于是“毕业即失业”,在接下来的六七年中只能通过打零工维持生计,直到1999年才在学弟的帮助下来到美国新罕布夏大学做临时讲师。2013年,已经58岁的他通过在“孪生素数”问题上的突破一举成名。据介绍,张益唐已于近期举家搬迁回国,受聘于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
张益唐:我研究的数论领域,很多问题都是困扰了数学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问题。这个时候你自己不能着急,要慢慢做,要有足够的底蕴,才有可能做出来。只要有了那种底蕴,有了积累,有了多年来打下的基础,这时候做得慢一点反而更好。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进行数学研究,年龄至少不是一个很大的、决定性的障碍。
“逆袭”故事的模板。但当我们仔细端详他的履历,就会发现所谓的“逆袭”其实是顺其自然。纵然逆境“劳其筋骨”,却未能“苦其心志”,困顿可能夺走时间,磨损身体,却磨不钝思想的锋芒。张益唐所强调的“底蕴”,无关身份高低或境遇起伏,只关乎生命质量的积累:知识上取得的进益、思想上获得的跃升。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持无畏地行进,新的传奇就将浮出水面。
“坚持与积累” 时,数学家张益唐的经历堪称典范。博士毕业后因无推荐信,在赛百味打工 7 年,却从未放弃数论研究,58 岁以 “孪生素数猜想” 突破震惊世界。正如他所说:“做研究要慢慢积累底蕴。” 这 “底蕴” 是打工间隙演算的草稿,是重回学界后十年如一日的推导,印证了三联生活周刊 “困顿磨不钝思想锋芒” 的观点。对比学术界 “急功近利出成果” 的浮躁,张益唐证明:真正的传奇,是 “一辈子只做大问题” 的沉潜 —— 某青年学者受其启发,放弃 “短平快” 课题,深耕基础数学,虽暂无名气却乐在其中。
“境遇与价值”,可聚焦其简历中 “快餐店打工” 的坦然。这与某些人 “隐瞒底层经历” 的虚荣形成对比,展现 “不以境遇论英雄” 的底气。中山大学聘其为教授,不仅因其学术成就,更因其 “在困顿中保持思想锐利” 的精神。评论深刻指出:“所谓逆袭,是顺其自然的积累。” 张益唐的故事告诉每个年轻人:暂时的蛰伏不是失败,而是为 “照亮数学界” 积蓄光热。
“打野”被赋予了“到郊外打野食”的含义。近日,“大批游客进入云南大理苍山商业化掠夺式采摘野生菌”的贴文引发热议。网友反映,现场有人手持铁耙,在树林中掘地三尺地寻找菌子,落叶层被反复刨开,这将导致深藏底下的菌丝遭太阳暴晒而死亡。众多专家和科普博主纷纷发声,称“灭绝式打野”应尽早收手。目前,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表示将会加强巡查,严防游客违规“打野”。
“打野”泛滥近些年已经成为普遍问题,不仅在云南,也不仅限于蘑菇。近日,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平台“科学大院”报道了北京郊区北灵山“挖韭菜”对高山草甸的破坏,这里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系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其实菌菇生长速度并不慢,如果是日常居民的采摘食用,并不会造成明显的生态问题。但如果是游客大量涌入、坚壁清野式的采摘,那么菌菇也无法承受这种
文明始于对自然的敬畏。当我们在山林间跋涉,是否曾想到,脚下的土地承载着千万年来生命的循环?守护自然的智慧远比破坏自然的蛮力值得尊敬,自由不是无度的索取,而是以科学为尺,以责任为称,恪守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需要保持一种清醒,尊重自然并不是口号,唯有每个人心中长出生态自觉,苍山的呼吸才能够永远悠长
“掠夺式自然索取” 时,云南苍山 “灭绝式打野” 令人痛心。游客用铁耙刨开落叶层寻菌子,导致菌丝暴晒死亡,这种 “一时尝鲜” 的代价,是苍山生态的长久伤疤。正如光明日报所言:“背篓越满,子孙后代的空间越窄。” 对比北京北灵山 “挖韭菜破坏高山草甸” 的同类事件,专家的呼吁振聋发聩:“生态恢复需百年,破坏只需一耙。” 某户外俱乐部据此制定 “无痕登山公约”,要求会员 “只留脚印,不采一物”,让 “文明旅游” 从口号变为行动。
“可持续发展”,可强调 “适度索取” 与 “科学保护” 的平衡。澎湃新闻指出:“居民日常采摘无妨,游客掠夺式采摘致命。” 这提示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在于 “取之有度”。苍山管理局加强巡查、科普博主讲解 “菌丝对森林的重要性”,都是在培育 “生态自觉”。某中学生在研学日记中写道:“原来我们随手摘下的菌子,是森林的‘养分循环师’。” 这种认知的转变,正是守护苍山的起点 —— 唯有每个人心中长出 “生态敬畏”,自然的呼吸才能永远悠长。
标签: 新闻热点头条
相关文章
-
甘肃省天水军分区创新推出“五微”教育模式详细阅读
初秋的陇东,骄阳似火。甘肃省天水市民兵训练基地,刚结束战术训练的民兵围坐成圈,一场关于“新时代民兵是什么样子”的“微讨论”随即展开。“...
2025-08-30 6 新闻热点头条
-
DeepSeek、夸克跻身全球AI百强榜单前十超20款中国应用上榜详细阅读
近日,全球知名风险投资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简称a16z 发布全球Top100消费级生成式AI应用榜单。榜单分为...
2025-08-30 6 新闻热点头条
-
专家展望2014年:中东三件事将主导媒体头版头条详细阅读
2010年以来,中东一直是多事之地,给国际媒体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热点。展望2014年,叙利亚和谈、伊朗核问题和埃及宪法公投等三件大事既具...
2025-08-25 7 新闻热点头条
-
国际在线多语种、融媒体、全平台做好全国两会报道详细阅读
2021年3月,国际在线通过聚焦领袖报道、开设多语种两会专题、专访驻华使节、发表言论评论产品、策划制作多样态“网红”产品等方式,多语种...
2025-08-25 6 新闻热点头条
-
俞敏洪回应东方甄选前CEO离职传闻:休假时间比较长 但并不等同于要离职详细阅读
快科技8月23日消息,最近有报道称,东方甄选前CEO孙东旭目前已进入休假状态,可能将在近期离职。 对此,俞敏洪回...
2025-08-25 6 新闻热点头条
-
消息称华为Mate 80将搭载史上最强麒麟处理器 性能提升20%详细阅读
快科技8月24日消息,今年下半年重磅新机云集,包括小米16系列、iPhone 17系列等等。其中,华为Mate 80系列自然是关注度最...
2025-08-25 6 新闻热点头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