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热点事件用词不准容易引发舆情
在报道热点事件时,媒体的用词可能影响公众对事件的认知与判断。使用的词汇不符合事件客观事实、偏离公序良俗,或带有明显的主观偏见、情绪化倾向等不当表述,不仅损害新闻的专业性,更可能引发严重的舆情危机。在此,我们提醒媒体:报道热点事件不要乱用词,免得引火烧身。
有网友表示,看新闻标题以为是丈夫在照顾卧病在床的妻子时,喂面汤不小心导致的意外。然而,点开报道才发现,是丈夫与妻子争吵后,使用钢尺、皮带、菜刀等工具实施了殴打行为,后用面汤浇灌并将其拖入锅中,致妻子背部、小腿等部位多处受伤,导致妻子因面汤吸入呼吸道致哽死。
2022年发生的唐山打人案,不少公众应该都还记忆犹新。当时,有媒体就因为不当用词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该媒体在报道中使用“搭讪”“交谈”“肢体冲突”等中性词语来描述事发经过,完全弱化了事件的暴力性质。
这种表述方式不仅无助于公众理解事件真相,反而可能为施暴者提供舆论掩护。当媒体习惯性地用温和且“客观”的词汇来描述事实时,实际上是在参与构建一个被扭曲的认知图景。
其次,媒体用词不准确还极易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群体极化。在一些涉及不同群体关系的热点事件中,媒体若使用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词汇,往往会像火星点燃 *** 桶一样,加剧群体间的对立情绪。比如,媒体使用标签化用语就是一种典型的用词不当。
早些年,民间流传着“安溪骗子多”“好女不嫁莆田男”等话语。部分媒体却利用这种地域歧视现象发酵话题,在标题和内容中刻意突出“安溪籍”“莆田籍”。从“山东徐玉玉被安溪籍男子诈骗致死”到“产妇月子里遭莆田婆家虐待致伤”,多条报道让公众对安溪、莆田地区的人加重了地域歧视。
有数据显示,在具有负面倾向的职业报道中,女性更容易被强调性别身份,比如“女司机”“女教授”等。这种标签化用语容易加深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强化性别偏见。
最后,用词不准确,还会让媒体失去应有的是非判断和价值立场。一些媒体掉入了客观主义的窠臼,并以此为理由来为不当的用词开脱。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事实清晰、结论明确的情况下,仍以“中立”为名用一些看似中性的词,其实就是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和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还是在媒体对唐山打人案的报道中,在唐山市公安局路北分局发布警情通报、警情续报,称该事件为“涉嫌寻衅滋事、暴力殴打他人案件”,且经初查,案发时犯罪嫌疑人陈某志正在对四名用餐女子中的一人进行“骚扰”之后,仍有20家以上媒体在对该事件的报道中用了“冲突”“搭讪”等词语。
需要强调的是,对报道用词的较真、对事件细节的关注,并非是吹毛求疵。这背后,是对新闻事实的还原,是对报道对象的尊重,更是媒体价值观的彰显。
因此,我们建议媒体,在报道中做到用词准确,不夸大、不缩小、不扭曲。既要杜绝情绪化、片面化的表述,也要避免陷入绝对的新闻客观主义的“窠臼”。保持对报道的敬畏之心,要认识到准确不是苛求而是底线,客观不是口号而是操守。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媒体的责任不是简单地传递信息,而是要在纷繁复杂的事实中把握真相的脉搏。媒体在报道时一定要谨慎用词,因为文字的重量,就是媒体的分量,更是社会良知的刻度。(潘秋宇)
标签: 最近热点新闻事件
相关文章
-
苏珊被解职_京报网详细阅读
据央视新闻消息,美国疾控中心的上级部门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27日表示,解除该中心主任苏珊莫纳雷兹的职务,但并未对解职原因作出说明。...
2025-08-30 6 最近热点新闻事件
- 详细阅读
-
四月热点有些啥?一篇文章让你告别懵懂:八大事件+题型预测+考点分析!详细阅读
是还处在“候补车票”的焦虑之中;还是对即将到来的假期充满期待;还是打算在自习室与书籍作伴…… 不管有何安排,都祝...
2025-08-24 7 最近热点新闻事件
-
中国留学生在澳遭寄宿家庭“虐待”报警求助后竟当场被强行驱逐出境!详细阅读
2025年3月,一名16岁的香港女留学生在西澳珀斯的寄宿家庭中,因与房主发生争执报警求助,结果却被警方和TAFE Internatio...
2025-08-24 7 最近热点新闻事件
-
中消协发布“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东航清零积分、大麦网疑似“跳票”等事件被点名详细阅读
)2023年的“618”年中大促已经落下帷幕。6月2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其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6月1日至6月20日期间相关消...
2025-08-24 7 最近热点新闻事件
-
东湖快语丨热点事件反转背后 警惕被情绪推手精准拿捏详细阅读
近日,河南一面馆“3名女子带4个孩子多次续面”事件引发热议。8月15日,双方曾签署调解协议书,但8月16日,顾客马女士表示不再和解,将...
2025-08-20 8 最近热点新闻事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