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我来说丨广西智慧城市治理有新招
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既是时代命题, 更是行动指南。如何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创新活力、凝聚奋进合力?即日起,广西云-广西日报推出“高质量发展我来说” 栏目,无论您是躬身一线的基层干部、深耕行业的研究学者,还是心怀热忱的普通群众,您的“金点子”“新思路”“好案例” 都将在这里被聆听、被关注、被传递。诚邀您执笔为桨、献策为帆,与党委、 *** 同频共振,共同擘画壮美广西的崭新图景。
身高1米、造型简约的地面式全向智能巡检机器人,在狭窄的地下管廊灵活移动,头顶的双摄像头警惕地扫描着周围的环境;长得方头方脑的轨道式巡检机器人,闪烁着红、绿、蓝三色指示灯,正循着管廊顶部的轨道丝滑前行高效作业……近日,记者在南宁城投集团所属南宁城市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的三塘管廊监控中心地下综合管廊内看到,两台新型智能巡检机器人正默契配合,执行“天地协同巡检”的巡查工作。它们上岗营业3个月来,为城市基础设施运维领域注入了新动力,我区智能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治理又添新妙招。
南宁市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城市“生命线”,集成了电力、污水、燃气、通信等多种管线。以往,人工巡检不仅效率低,单人单次巡检只能走两三公里,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地下空间环境比较恶劣,又闷又热。如今,新一代巡检机器人闪亮登场,成为地下管廊的忠实守护者。
“四年前的初代产品只能简单录制视频,现在的新一代机器人已进化为集环境感知、自动巡检、智能报警于一体的多面手。”南宁城市运营集团管廊维护分公司副经理麦静兵介绍。
据了解,这款由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时空信息技术研究所和南宁城市运营集团联合研发的新型巡检机器人功能强大,搭载了先进的AI识别系统,它的“火眼金睛”能精准识别管廊内的管线变形、渗漏水、主体裂缝等病害,还能精准监测更高、更低温度,对人员入侵、鼠蛇等危险情况及时预警。
机器人采用双模式运行机制,在自动模式下可按预设路径24小时不间断巡检,电量不足时会自主返回充电,还能生成数据和报警报表,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处理问题。人工模式则支持远程操控,如同遥控车般灵活应对复杂场景。
“200米范围内的管廊巡检,过去需要两名工作人员全天值守,现在一台机器人就能轻松完成,且数据实时上传形成报表,大幅提升了运维效率。”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时空信息技术研究所北斗导航技术中心技术总监李有明说道。
在地下管廊项目中,巡检机器人曾面临路面不平导致的晃动问题,就像人在崎岖山路上行走难以保持平衡,研发团队通过调整轨道半径与传感器参数,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不同场景需要定制化解决方案,比如地下管廊的弯道设计、门控联动,都要经过反复调试。”李有明表示,机器人在室内环境测试时表现稳定,但进入地下复杂空间后,需应对湿度变化、信号干扰等多重挑战,这些“拦路虎”都倒逼技术不断升级。
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能耐有多大?在近期南宁市遭遇强降雨期间,机器人之一时间发现管廊渗漏点并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得以迅速处置,避免了设备受损。在动火作业监控中,机器人可24小时值守焊接现场,记录操作过程并及时预警安全隐患,解决了人工盯守效率低、响应慢的问题。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的应用正悄悄改变着传统的运维模式,成为城市运维新的生力军。
作为广西城市基础设施运维领域创新改革的前沿阵地,南宁已建成5个管廊监控中心,形成覆盖不同片区的智能巡检 *** ,如同一张张铺开的监测大网。地下综合管廊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民生保障。麦静兵指出,通过“科技+人工”的协同体系,南宁正构建地上无人机巡检、地面车辆巡查、地下机器人值守的三维巡检模式,它们分工协作,共同守护着城市的安全。
目前,这款新型智能巡检机器人已具备向全区推广的条件。研发团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不同城市的管廊结构、功能需求增减传感器组件,适配当地需求。“我们计划先在重点城市试点,再逐步向县域延伸。”麦静兵透露,长期来看,机器人运维模式能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按10公里管廊计算,年均可节省运维支出超30万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广西正以地下管廊智能巡检为起点,逐步将该技术拓展至道路、绿化、路灯等城市基础设施领域。这场发生在地下空间的技术革命,不仅守护着城市的“血脉”,更勾勒出数字广西建设的清晰路径。
一是推动制造业高端智能化转型。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类脑智能及脑科学相关技术,助力广西制造业升级。具体包括:通过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提升汽车等制造领域的生产精准度、灵活性与效率;借助类脑智能增强机器人的环境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实现复杂场景人机协作;应用脑机接口技术让工人直接通过大脑信号控制设备,提升操作便捷性;对生产数据实时监测分析,实现设备故障预测与预防性维护,降低生产成本。
二是促进农业向智慧化跨越。结合广西农业大省区特点,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融合脑科学研究成果落地智慧农业。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与数据分析技术,配合无人机收集的农田数据,快速识别农作物病虫害、营养缺失等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通过类脑智能实现智能灌溉与精准施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依托智能物流和销售平台,根据市场需求精准推广广西特色农产品,提升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三是深化与东盟的科技合作及人才交流。立足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前沿的区位优势,以新一代人工智能、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为纽带,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包括:联合东盟开展科研项目,在医疗、教育、环保等领域研发适配当地需求的技术产品(如合作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类脑智能的疾病诊断系统,利用脑科学成果提升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水平);通过学术研讨会、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学者等方式,培养既懂技术又熟悉区域文化与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夯实长期合作的人才基础。
四是强化多技术融合应用。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类脑智能技术的融合落地,以技术协同效应加速各领域应用。例如,将脑科学对认知功能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的灵感,提升AI系统的适应性;利用类脑智能的低功耗、高并行性特点,优化智能制造和智慧农业中的设备与系统性能,增强技术落地的实用性与经济性。
广西在人工智能赛道快速发展,但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基础薄弱,电子信息制造业体量小且处于低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较弱,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二是研发能力不足,科研平台少、实力待提升,缺少高层次顶尖人才和团队,算力资源难以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有效市场发掘不够,企业和科创团队缺乏应用场景研发落地经验,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领域的应用远不及政务应用,需寻找能抵消运营成本、促进稳定发展的典型应用和有效市场。
一是明确发展战略,深化“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路径,统筹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引进高端科创资源和领军企业,借助数据要素,以解决痛点、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推动场景应用。
二是打造发展生态,推进 *** 数据开放,打破壁垒释放价值,针对需求制定发布人工智能服务相关清单、目录及服务包,引进培育优质创新主体,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探索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坚持“小切口,大纵深”拓展市场,聚焦传统优势产业和社会服务关键需求开展技术攻关与应用探索,深耕广西市场;争取国家项目支持,依托东盟企业挖掘应用场景,输出解决方案,推动相关产品和服务落地东盟。
四是以需求为导向分层推进、分类施策,集成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数转智改,重视大模型等强AI技术及图像识别等弱AI技术应用;大型企业和部门采用“平台+应用”策略,中小企业和单位优先选择云化AI服务以降低门槛。
下期讨论主题:如何借助东博会平台,发挥南A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产业合作?
2.广西云客户端:“高质量发展我来说”留言专区,广西新闻网:红豆社区“高质量发展我来说”留言专区
标签: *** 技术及应用
相关文章
-
十三部门公布2024年网络安全技术应用典型案例项目名单 - 智能电网详细阅读
2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三部门办公厅(办公室、秘书局、综合司)关于公布2024年网络安全技术应用典型案例项目名单的通知(工信厅联网...
2025-09-09 2 *** 技术及应用
-
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已覆盖四十一个工业大类详细阅读
本报北京9月7日讯(记者李芃达)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6日在沈阳开幕。会议以“数启新章 智造新质”为主题,汇...
2025-09-09 2 *** 技术及应用
-
青海省公布2022年度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详细阅读
人民网西宁11月29日电 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2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其中关于获奖名单具体内容如下:...
2025-08-24 6 *** 技术及应用
-
基建先行、技术突破、应用赋能 未来网络产业打造发展新优势详细阅读
“十四五”收官冲刺之际,未来网络产业以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的双重动能,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我国在5G-A商用、空天组网、产业集...
2025-08-11 9 *** 技术及应用
-
基建先行、技术突破、应用赋能……未来网络产业打造发展新优势详细阅读
“十四五”收官冲刺之际,未来网络产业以技术突破与应用落地的双重动能,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我国在5G-A商用、空天组网、产业集...
2025-08-11 9 *** 技术及应用
-
锐捷网络:近年来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了CPO技术在交换网络中的创新和落地应用未来将持续助力数据中心网络向更高性能、更绿色低碳的方向演进详细阅读
(原标题:锐捷网络:近年来,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了CPO技术在交换网络中的创新和落地应用,未来将持续助力数据中心网络向更高性能、更绿...
2025-08-07 8 *** 技术及应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