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络技术文章正文

北京语言大学怎么样?中国大语言模型首次应用于国际救援行动!

网络技术 2025年08月21日 00:54 5 aaron

  在过去,学科常常像几条各自奔流的大河,虽偶有交汇,却大多各走各的水道。但这几年,情况正在悄然变化——尤其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不同领域的交融速度被成倍加快。以2025年3月缅甸地震救援为例,谁能想到,一套由语言学家、人工智能工程师、应急管理专家、医学救援人员等跨界团队联合研发的“中缅英互译系统”,竟能在

  在这样的场景里,医学的急救知识离不开工科的硬件支持,信息技术的算法离不开语言学的精确表达,而语言科技更成为救援行动的“生命纽带”——它的存在,让跨国医疗队和灾区民众在最危急的时刻实现了“零延迟”沟通。这不仅是一次救援行动,更是一堂活生生的“跨学科融合”示范课,而北京语言大学,正是这套系统背后重要的研发与组织力量之一。

  这款系统是由北京语言大学紧急组建的语言服务支持团队,联合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通过DeepSeek大模型技术与专业应急语料库快速研发上线。系统上线后,在短短两天内就完成了超过5万次重要信息的翻译与沟通支持。

  北语为何能迅速形成救援技术 *** ?“教学+社会责任”让技术更有温度。首先,北语具备协同应急的语言服务体系和人才储备优势。学校承担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职责,是国家语言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之一。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北语师生不会是被动旁观者,而是主动出击、将语言专业力量投入救援一线的“先导部队”。其次,北语的师生迅速响应,形成“教学→实践→服务”的闭环。4名来自缅甸的留学生协助韩林涛教授,将50句紧急救援用语快速翻译成缅甸语,并参与校对与应用测试;随后还协助开发语音翻译与地名解析功能,将地图集成进在线系统,让救援队能够准确理解指令、快速定位灾区情况。在灾难面前,语言是常常由科技保驾护航的那一面帆——而北语将语言教育与平台资源迅速转化为救援实践的能力,正是让“科技变为温度”的关键。教学不是教死知识,而是教会人才在社会所需时挺身而出。

  技术展示国家力量,正是在这份救援中“中缅英互译系统”是中国大语言模型首次应用于国际救援行动,被纳入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的《中国智·惠世界(2025)》案例集,体现了中国AI应急技术走向世界舞台的实力与担当。

  它不仅展现了大模型技术的“硬实力”,更彰显了语言科技的“软实力”——面向公共需求、快速响应、具有跨国广泛普惠性。公众关注的话题如“智能向善”“技术为人”“语言赋能”,无不反映出北语与国家共同推动AI向善与普惠的教育情怀与政策合力。

  这次系统的成功,也与北语长年建设的专业平台有关。学校多年来积累了涵盖多语种紧急用语的应急语料库,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资源,形成了可用于教育、科研、实践的语言服务体系。这些基础本就为应急提供了“语料基础+模型底盘”,使他们能将技术迅速转化为可操作、可部署的工具。语言教育不只是教你说话、翻译,而是教你如何用“语言力”去干事,解决问题。课程设计与应急切入点直接对接,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能力,更让未来毕业后具备快速赋能社会的基础。

  在全球数字化紧密联结的今天,“语言能救人”不再只是比喻。北京语言大学以惊人的速度和精准布局,将语言教育服务于应急救灾之一线,用技术、人情与速度筑起语言沟通的桥梁。不是所有的“语言科技”都只能用来写论文或做翻译,它的温度和速度,恰恰能在关键时刻拯救生命。这不只是技术上的“速度赛”,更成了一条真正的“语言生命线”。

标签: 学 *** 工程技术的优势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