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情感透析文章正文

从 “流量收割” 到 “资产增值”:SM 的 “粉丝思维” 如何让用户终身价值翻 10 倍?

情感透析 2025年07月11日 22:04 1 aaron

  在流量成本飙升、用户留存困难的当下,企业如何从“流量收割”转向“资产增值”成为关键。本文通过剖析某知名娱乐公司的粉丝运营策略,揭示了其如何通过用户分层、情感货币和生命周期管理,实现用户终身价值翻10倍的秘诀。

  2024 年企业营销报告显示,消费品行业获客成本三年间飙升 127%,但用户平均留存周期却缩短至 8 个月,“流量买得起、留不住” 成为老板们的共同焦虑。某连锁餐饮品牌 CEO 在行业论坛直言:“我们每年花 2 亿做推广,新增用户里 90% 只消费一次,就像在沙滩上建城堡,潮水一来全没了。” 这种 “流量收割” 的恶性循环,本质是把用户当一次易的 “流量单位”,而非可长期增值的 “资产”。

  但 SM 娱乐却走出了相反的路径:旗下组合 aespa 出道仅 3 年,核心粉丝年均消费超 800 美元,是普通娱乐用户的 10.3 倍;Super Junior 出道 18 年,仍有 37% 的早期粉丝保持年消费习惯,用户生命周期远超行业平均的 3-5 年。更颠覆认知的是,SM 的用户复购率高达 71%,这意味着每 10 个用户里,有 7 个会主动持续消费 —— 这组数据放在任何行业都是令人惊叹的成绩。

  SM 的秘密,绝非 “偶像光环” 那么简单。当其他娱乐公司还在靠打歌节目刷曝光、靠限量专辑冲销量时,SM 早已用 “粉丝思维” 重构了游戏规则:它不追求“一次性卖爆”,而是让用户从“买专辑”到“订Bubble”,从“看演唱会”到“参与歌曲投票”,甚至自发为品牌辩护、创作二创内容。这种把用户从 “消费者” 变成 “品牌共建者” 的能力,恰恰是当下企业最需要的 “反常识增长答案”—— 毕竟,所有行业的终极竞争,都是用户终身价值的竞争。

  SM 娱乐的用户资产增值能力,本质上是一套可拆解、可复制的运营公式:用户分层 × 情感货币 × 生命周期管理。这套公式让其用户价值像滚雪球般持续放大,而非随时间衰减。

  传统企业的用户运营常陷入 “漏斗困境” 用统一的促销活动覆盖所有用户,结果高价值用户觉得 “没特权”,低价值用户觉得 “门槛高”。SM 则搭建了 “三级价值金字塔”,让不同层级用户各得其所,同时持续向上跃迁。

  金字塔底层是 “外围粉丝”(约占总用户量的 60%),通过免费内容(如 MV、综艺片段、社交媒体动态)保持触达。例如,aespa 在 YouTube 发布的练习室花絮,单条播放量常破千万,这些用户虽不直接消费,却是品牌传播的 “自来水”。中层是 “付费会员”(约 30%),通过 KWANGYA CLUB 会员体系(年费约 120 美元)获得专属权益:提前购票、艺人直播回放、会员限定周边购买权等。数据显示,这部分用户的消费力是外围用户的 3.8 倍。金字塔顶端是 “核心共创者”(约 10%),他们能参与演唱会歌单投票、专辑概念征集甚至艺人行程建议,如 Super Junior 的 “E.L.F JAPAN” 会员曾投票决定日本巡演的安可曲,这部分用户贡献了 50% 以上的用户价值,且流失率仅 2.3%。

  这种分层逻辑对企业的启示在于:80% 的资源应投向 20% 的高价值用户。某美妆品牌模仿该模式后发现,将 “年消费超 5000 元” 的用户单独拉群,提供 “新品试用反馈权”,其复购率提升了 47%,远高于全量用户的 12%。

  当多数企业还在靠 “满减”“折扣” 刺激消费时,SM 早已用 “情感货币” 构建了溢价能力。这种 “情感货币” 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用户心甘情愿为高于市场价的产品买单。

  aespa 的首张迷你专辑《Savage》定价 4.8 万韩元(约合 240 元人民币),比同类型女团专辑贵 40%,但首发即售罄。秘密在于专辑内含 “粉丝专属语音信”—— 扫描内页二维码,能听到成员用私人语气录制的 30 秒感谢语。SM 内部数据显示,含 “情感附加值” 的周边产品,用户支付意愿比普通产品高 62%。更典型的是 Bubble 订阅服务,用户每月支付 4.99 美元,仅能收到艺人碎片化的文字或语音消息(无实质福利),却创造了年营收 3.98 亿人民币的奇迹。这种 “为情感买单” 的行为,本质是用户对 “被重视”“被专属对待” 的心理需求付费。

  对比传统企业的 “价格战依赖症”:某连锁咖啡店常年推出 “第二杯半价”,导致用户只在促销时消费,品牌溢价能力持续下滑。SM 的启示在于:情感货币的成本远低于价格补贴,且能形成竞争壁垒。当用户对品牌产生 “非你不可” 的情感认同,价格敏感度会自然降低 —— 这正是奢侈品行业的经营逻辑,被 SM 成功嫁接到了大众娱乐领域。

  用户终身价值(LTV)的 10 倍增长,不是偶然结果,而是 SM 对用户生命周期每个节点的精准运营。以 EXO 粉丝为例,其 LTV 增长路径清晰可见:

  通过免费MV和综艺吸引用户“入坑”,此时用户价值仅为“关注账号”的流量价值。SM会推送“新人引导包”(如成员成长故事、经典舞台合集),将“路人”转化为“潜在消费者”,此阶段转化率约28%。

  用户首次购买专辑或周边,SM会同步触发“消费后关怀”——发送定制感谢邮件、解锁专属头像框,引导其加入会员社群。数据显示,参与社群的用户比纯消费者的复购率高3倍,年消费额可达300-500美元。

  用户开始订阅Bubble、购买演唱会门票,SM通过“权益升级”提升粘性,如会员等级越高,购票优先权越靠前、线下活动参与机会越多。此阶段用户年消费额突破800美元,且会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体验,带来平均2.3个新用户。

  核心用户进入“品牌共建”阶段,参与专辑投票、应援策划甚至为艺人反黑。这部分用户年消费稳定在1000美元以上,且流失率低于5%,成为“活的品牌资产”。

  反观多数企业,用户生命周期停留在 “首次消费” 即断裂,SM 的案例证明:用户价值不是线性衰减,而是可以通过运营实现指数级增长。关键在于从 “卖产品” 转向 “经营关系”,让每个生命周期节点都成为价值增值的跳板。

  SM 的粉丝运营并非依赖 “偶像光环” 的特殊逻辑,而是通过一套可拆解的工具体系,将 “陌生人” 转化为 “忠诚拥护者”。这三个工具对零售、科技、服务等行业具有直接复用价值,核心是解决 “用户为什么选择你、记住你、离不开你” 的问题。

  人类对 “身份认同” 的需求,远超过对产品功能的需求。SM 最精妙的设计,是为每个组合打造一套专属符号体系,让粉丝从“消费者”变成“圈层成员”,甚至愿意为“身份标签”主动传播。

  以 aespa 为例,其粉丝名 “MY”(意为 “最珍贵的朋友”)并非简单的称呼,而是贯穿所有互动场景的核心符号:官方 APP 用 “MY” 命名粉丝社区,演唱会大屏循环播放 “MY 与 aespa 同行” 的动画,成员在直播中会说 “今天也为 MY 准备了惊喜”。这种高频曝光让 “MY” 成为粉丝的社交名片 —— 在论坛发帖带 #MY# 标签,购买印着 “MY” 的应援物,甚至在社交账号简介标注 “aespa MY”,本质是用符号宣告 “我属于这个群体”。

  更关键的是符号的 “排他性与扩展性”:EXO 的粉丝 “EXO-L” 有专属 “行星代码”,每个粉丝对应唯一数字 ID;Super Junior 的 “E.L.F” 拥有 “宝蓝色” 应援色,在演唱会形成的 “蓝海” 成为独有的视觉符号。这些符号既让圈内人产生强烈归属感,又让圈外人直观感受到 “这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从而引发好奇或敬畏。

  企业迁移这套工具时,需抓住三个核心:专属名称(如小米的 “米粉”、蔚来的 “车主社群”)、视觉标识(会员勋章、专属配色)、仪式感场景(如每年一次的用户节)。某母婴品牌为 “年消费超万元” 的用户设计 “成长陪伴官” 身份,定制实体徽章和电子证书,其社群活跃度提升 58%,用户自发分享率增长 3 倍 —— 因为人们总是愿意为 “能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 付出更多。

  “只在需要用户花钱时才联系”,是企业用户运营的最大误区。SM 的用户粘性,很大程度上来自 “非交易场景” 的情感渗透 —— 让用户在不消费时,也能感受到被重视。

  Bubble工具是典型案例:艺人每天花 10-15 分钟发碎片化内容,可能是早餐照片配文 “今天也要加油哦”,可能是练歌间隙的语音 “刚才跑调了哈哈哈”,甚至是深夜的 emo 动态 “今天有点累,但想到 MY 就好了”。这些内容没有任何促销信息,却让用户产生 “偶像在和我私聊” 的错觉。数据显示,订阅 Bubble 的用户中,73% 表示 “即使没有新专辑,也会一直续费”,因为 “这是和偶像保持连接的方式”。

  线下场景的触点设计更具穿透力:SM每年在全球举办“SMTOWNWEEK”,粉丝可免费参与艺人签名会(需抽选)、未公开花絮放映会;在首尔的SMT餐厅,菜单上印着艺人的手写推荐语,餐桌扫码能听到专属语音祝福。这些“不强迫消费”的场景,反而让用户更愿意为后续的付费内容买单——就像朋友间常联系,借钱时才更顺利。

  对比多数企业的 “私域死群”:每天推送 “满减券”“新品上架”,用户打开率不足 5%。SM 的启示是:非交易触点的价值,在于积累 “情感信用”。企业可设计“3:1互动法则”——每3次非交易内容(用户故事、品牌幕后、节日祝福),搭配1次促销信息。某美妆品牌在会员生日时发送 “创始人手写祝福视频”(非模板化),而非 “生日折扣券”,该群体当月复购率提升 42%,远高于单纯发券的 18%—— 因为用户知道,“品牌记得我,不是因为我花钱,而是因为我是‘我’”。

  心理学中的 “沉没成本效应” 指出:人对自己付出过的事物更难割舍。SM 让用户从 “旁观者” 变成 “参与者”,正是利用这一原理提升忠诚度。

  NCT的“音乐银行打歌服设计”活动曾引发热潮:粉丝提交设计稿,获选作品由成员穿着表演,设计者还能获得“制作人证书”和演唱会VIP席位。该活动吸引 23 万粉丝参与,最终获选的粉丝自发在社交平台拉票,带动相关线 亿。

  更巧妙的是 “歌曲投票权”:aespa 的后续曲选择由粉丝投票决定,投票需消耗 “会员积分”(通过消费或互动积累),这让用户既投入时间(研究歌曲),又投入“成本”(积分),最终对结果产生强烈“主人翁意识”。

  SM的共创机制遵循“低门槛+高荣誉”原则:普通粉丝可参与投票(零成本),核心粉丝可参与设计(中等成本),顶级粉丝可参与策划会(高成本),每个层级都有对应的 “荣誉反馈”(如名字公示、实体奖励)。数据显示,参与过共创的粉丝,年消费额比未参与者高 89%,且会主动防御负面评价 —— 就像父母不会容忍别人批评自己的孩子,因为 “这是我参与过的成果”。

  企业落地时,无需追求 “大型共创”,可从细节入手:某家居品牌让会员投票选择 “新品颜色”,某书店邀请读者推荐 “月度书单”,甚至某软件公司开放 “功能命名权”。关键是让用户感受到 “我的意见能改变品牌”—— 这种 “被需要” 的感觉,比任何折扣都更能绑定用户。

  许多企业看到 SM 的成功后,盲目复制 “会员体系”“私域社群” 等形式,却陷入 “学其形而失其神” 的困境。这些模仿者的共性问题是:只抄表面动作,却忽略 SM 粉丝运营的底层逻辑 ——用情感连接替代利益捆绑,用长期关系替代短期转化。

  某连锁酒店推出 “钻石 / 铂金 / 黄金” 会员体系,等级越高折扣力度越大,结果高等级会员反而集中在 “价格敏感型群体”,每年靠折扣消耗企业利润超千万元。这种 “等级 = 折扣” 的设计,本质是把用户运营变成 “价格战的升级版”,与 SM 的会员逻辑背道而驰。

  SM 的会员权益从不以 “折扣” 为核心。以 KWANGYA CLUB 的 VIP 会员为例,其专属权益包括“艺人彩排直播观看权”“专辑内页签名版优先购”“线下粉丝见面会抽选资格”——这些权益的价值在于“稀缺性”和“情感专属感”,而非金钱优惠。更关键的是,SM的会员等级晋升标准不仅看消费金额,还纳入“互动频次”“传播贡献”等维度,比如粉丝在社交平台分享艺人动态可获得积分,这让“高参与度用户”比“高消费但低互动用户”更易获得高等级权益。

  企业的正确做法是:让权益回归“情感价值”而非“价格补贴”。某运动品牌调整会员体系后,将 “新品试穿权”“设计师沟通会入场券” 留给高等级用户,折扣仅作为基础权益,结果会员年均消费额提升 35%,且对价格敏感度下降 28%。

  不少企业把 “私域加粉率” 当作 KPI,某美妆品牌甚至要求导购 “每单必加微信”,最终私域用户超 50 万,但社群日均发言量不足 200 条,变成 “广告推送群”。这种 “重数量轻质量” 的操作,与 SM 的 Bubble 形成鲜明对比 ——Bubble 的用户回复率达 42%,核心在于 “内容有温度”。

  SM的艺人在Bubble从不发“专辑促销”,而是分享真实生活片段:aespa的宁艺卓会吐槽“减肥失败吃了炸鸡”,RedVelvet的涩琪会发“练舞扭伤的脚踝照片”。这些“不完美”的内容反而拉近与粉丝的距离,因为“真实”比“完美”更易建立信任。

  反观企业私域,充斥着“今天8折”“明天上新”的机械推送,本质是把用户当“流量容器”,而非“需要沟通的人”。

  某母婴品牌调整策略后,要求客服每周发1条“育儿小知识”(非广告),每月发起1次“宝妈经验分享”,私域用户虽从10万减至3万,但复购率提升60%——少而精的有效互动,远胜庞大的僵尸用户池。

  某网红茶饮品牌沉迷 “粉丝数破千万” 的噱头,却忽视其用户复购率仅 9% 的事实,最终因资金链断裂倒闭。这种 “流量规模崇拜”,暴露了对 “用户资产” 的认知偏差 —— 真正的用户资产不是 “有多少人关注你”,而是 “有多少人愿意持续为你付出”。

  SM 的用户运营始终以 “质量” 为导向。虽然其全球粉丝总量不及某些流量型娱乐公司,但核心粉丝的 “年度消费 + 传播价值” 总和是对手的 2.3 倍。SM 有个 “用户健康度公式”:用户价值=消费额×互动频次×推荐人数,而非单纯看粉丝规模。这就像两家店铺,A 店有 1000 个顾客但每人每年来 1 次,B 店有 300 个顾客但每人每年来 10 次且带朋友来,显然 B 店的资产质量更高。

  企业需重构用户价值评估体系:少看“总用户数”,多看“NPS(净推荐值)”和“年度消费频次”。当用户愿意主动推荐你的品牌,愿意在非促销时消费,才真正成为“可增值的资产”。

  SM 的 “粉丝思维” 并非娱乐行业的专属魔法,而是一套可拆解、可迁移的用户运营方法论。企业无需照搬 “应援文化” 或 “虚拟偶像”,只需围绕 “用户资产化” 的核心,按以下四步行动,即可实现从 “流量收割” 到 “价值沉淀” 的转型。

  企业首先要明确:不是所有用户都值得投入同等资源。SM通过“三维评分模型”锁定高价值用户,这套方法可直接复用——用“消费力×参与度×传播力”给用户贴标签,区分出“核心资产”“潜力资产”和“流量用户”。

  宜家家居曾用这套模型分析用户数据,发现 “25-35 岁女性宝妈” 群体虽年均消费额(约 8000 元)不及 “企业采购客户”(约 5 万元),但参与度(线%、社群互动频次每周 3 次以上)和传播力(朋友圈分享宜家家居方案的比例达 41%)远高于其他群体。于是将其定为 “核心种子用户”,针对性推出 “宝妈家居改造工作坊”“儿童房设计咨询” 等专属服务,6 个月后该群体推荐转化的新用户成本比传统广告获客低 62%,且复购率提升 37%。

  绘制地图的关键是拒绝 “一刀切”:SM 不会让 EXO 的核心粉丝和 aespa 的新粉参与同一活动,企业也应避免用统一的促销短信骚扰所有用户 —— 找到你的 “20% 核心用户”,才能把资源花在刀刃上。

  SM的用户愿意为溢价买单,核心是其“情感价值包”设计击中了“被重视、被专属对待”的心理需求。企业可从三个维度搭建自己的价值体系,让用户觉得 “花钱买的是情感,不是产品”。

  星巴克的 “金星会员专属礼遇” 是典型案例:年消费满 12000 元的用户除了累积星星兑换饮品,还能获得 “专属生日邀请券”(可免费定制星座杯)、“咖啡大师一对一品鉴会” 资格(每月限量 20 个名额),甚至有机会参与 “新品研发盲测”。这些权益的成本仅占产品定价的 8%,但数据显示,金星会员年均消费额比普通会员高 2.3 倍,且主动在社交平台分享 “会员专属体验” 的内容超 300 万条 / 年,相当于省下 2000 万品牌传播费用。

  设计的核心原则是“稀缺性>性价比”:SM的限量版周边从不降价,因为“独家情感体验”一旦打折,就会失去价值。企业要避免把“情感价值”做成“折扣附赠品”,而是让它成为用户“非你不可”的理由。

  SM 的用户粘性,来自 “每周至少 3 次” 的非交易互动。企业若只在 “促销时才想起用户”,就会陷入 “需要时才联系” 的尴尬。搭建互动矩阵的关键是 “碎片化渗透,场景化触达”,具体可分三类:

  日常轻互动:如 SM 的 Bubble 日常分享,企业可做 “品牌幕后故事”(如设计师手稿、仓库打包过程)、“用户故事征集”(如 “用我们的产品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周期性活动:每月 1 次小型互动(如投票选新品颜色),每季度 1 次中型活动(如线验课、用户沙龙);

  仪式感节点:用户生日发送 “非折扣祝福”(如定制电子贺卡、创始人语音),品牌周年庆邀请核心用户参与 “回顾直播”。

  皇家宠物食品的 “皇家宠友会” 运营值得借鉴:每周在私域社群推送 “宠物行为训练小知识”(配兽医出镜视频),每月举办 “萌宠时装秀”(获奖宠物的照片会印在季度限量包装上),每年邀请 100 位核心用户参观法国总部研发中心。数据显示,参与互动的用户日均停留时长从 1.2 分钟提升至 8.7 分钟,复购周期从 3 个月缩短至 1.5 个月,且推荐亲友购买的比例达 39%,远超行业平均的 12%。

  记住:互动的目的是“刷存在感”,而非“逼单”。就像朋友间常聊天才能维持感情,用户只有感受到“品牌记得我”,才会在需要时第一时间想到你。

  SM 的终极能力,是让用户从 “被动消费” 变成 “主动为品牌创造价值”。这套 “用户增值飞轮” 的逻辑很简单:用户付出→获得回报→更多付出→更大回报,形成自循环。

  第二步:中等付出(如参与共创、购买高价值产品),回报 “稀缺权益”(如优先购、线下参与权);

  第三步:深度付出(如推荐新用户、防御负面评价),回报 “身份升级”(如 “品牌大使” 认证、利润分成)。

  得到 APP 的 “知识城邦” 体系印证了这一逻辑:用户分享课程笔记可获 “得到贝”(可兑换电子书),这是低门槛付出的情感回报;参与 “课程大纲投票”“作者问答” 的用户,可成为 “内容体验官”,优先获取新课试读资格(中等付出的稀缺权益);年度推荐新用户超 50 人的用户,将被邀请加入 “罗振宇私享会”,参与平台战略讨论(深度付出的身份升级)。最终,该平台的用户推荐量占新用户总量的 47%,获客成本比行业平均低 58%,且核心用户的年度 ARPU 值(用户平均收入)达 1200 元,是普通用户的 6 倍。

  飞轮转动的核心是 “让用户的每一份付出都有看得见的回报”——SM 的粉丝愿意熬夜打榜,是因为 “偶像获奖时会感谢粉丝”;企业的用户愿意主动传播,是因为 “品牌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参与者,不是旁观者”。

  通过这四步,企业能将 SM 的 “粉丝思维” 转化为可落地的行动:先找到核心用户,再用情感价值绑定,通过高频互动维持关系,最终让用户自发为品牌创造价值。这不是 “讨好用户”,而是用更聪明的方式经营 “用户资产”—— 毕竟,最可持续的增长,永远来自 “已经相信你的人”。

  当企业还在为 “如何让用户多买一次” 焦虑时,SM 早已用 18 年的用户生命周期证明:真正的商业智慧,是把 “赚一次钱” 的逻辑,变成 “赚一辈子钱” 的能力。

  SM 的粉丝运营从来不是 “追星经济学”,而是最朴素的 “关系管理学”。它告诉我们:用户不会因为 “你卖得便宜” 而忠诚,但会因为 “你懂他、重视他、需要他” 而停留。就像宜家的宝妈用户愿意为 “专属设计服务” 买单,星巴克的金星会员愿意为 “品鉴会资格” 续费,这些用户的终身价值,远非一次促销能衡量的。

  对企业而言,转型的关键不是模仿 “粉丝应援” 的形式,而是学会 SM 的底层思维:把用户当 “资产” 而非 “流量”,把互动当 “投资” 而非 “成本”,把关系当 “基石” 而非 “工具”。当你愿意放弃短期的流量收割,耐心培育用户的情感连接,当你敢于把 “品牌决策权” 分给用户,让他们从 “旁观者” 变成 “共建者”,用户自然会用持续的消费、自发的传播、坚定的拥护来回报。

  毕竟,商业的终极战场从来不是价格,而是信任。SM 的故事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当品牌与用户的关系足够深,“赚一辈子钱” 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国内某知名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处了解到,早在国家卫健委通知正式出台前,该主任医师所在医疗机构所在地的监管部门就已叫停开展该手术,理由是缺乏长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

  制造贩卖毒品约11吨,涉诈超106亿,涉赌超180亿,致我国6名公民死亡,#缅北果敢白家犯罪集团专案侦破

  跑步五年后,我为何不再执着黄金五公里?#跑步运动#自律#跑步心得#五公里

  跑步装备割韭菜黑名单:这五件正在掏空你的钱包! “花5千元买装备还是跑不过穿拖鞋的大爷?中国跑协数据:2024年跑圈装备消费超200亿,但73%的钱都打了水漂!今天我这个十年装备党,曝光商家绝不会说的五件‘智商税神器’,看完立省1万块!” #跑步 #跑步装备 #碳板跑鞋 #髌骨带 #护膝

  缅北白所成等21人被依法提起公诉,从通缉到落网完整时间线回顾!(央视频号:法治在线万次播放

  四川成都市民、执业律师胡磊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获得的官方文件显示,成都城北出口高速的收费期限应为1998年12月21日起至2024年6月30日。

  然而,仍有不少老一辈的人不愿意或舍不得开空调,认为空调一直开着太费电。告诉爸妈千万别舍不得开空调,除了避免高温中暑,日前有研究发现房间温度适当调低,或能帮身体对抗多种癌症!

  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最大规模无人机袭击!特朗普指责普京在乌问题上“说胡话”!泽连斯基:这一信号十分重要......

  据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7月9日报道,乌克兰9日称,俄罗斯在8日晚至9日凌晨发动了自2022年2月冲突爆发以来最大规模无人机和导弹袭击。

  7月10日,杨少华家属举行了临时吊唁仪式,德云社、曹云金、何沄伟等相声演员和演出社团敬献了花圈和挽联。7月11日上午,相声演员杨少华告别仪式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举行。当天亲属们身穿黑衣和杨少华告别,大家神情都十分悲痛,不时传出痛哭声。

标签: 情感渗透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