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5月12日是我国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哦!从5月12日至18日,我们还会迎来防灾减灾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
2025-08-07 2 生活百科生活小常识
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或许只有2.5亿年!这是英国科学家利用超级计算机验算出的最新结果。地球从诞生至今到现在已经运转了差不多46亿年,可我们人类的历史最多也就几百万年,如果从地球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这点历史不过转瞬即逝。
科学家们通过电脑模拟得出了结果,那时所有大陆不再是今天七零八落的状态,它们会凑到一块形成一个“超级大陆”。
虽然从地理的角度来看,一块大陆对各个国家来说是好事,至少美国之间的交流不需要像现在这样横跨山海,可是对环境来说,一旦地球形成了一块超级大陆,那整个地球都将成为像澳大利亚那样的绝地。
即便是现在活得好好的动植物到时都会受到巨大影响,科学家估计,未来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浓度到时会比现在多出1.5倍,温室气体增多自然也会让气温跟着飙升,日后人类怕是连开空调都没法解决问题了。
再说地球本身的变化,大陆板块在移动的时候互相挤来挤去,整合是许多新的山脉,沉睡在地下的岩浆也会随着板块碰撞越来越活跃。
等板块一合并,火山喷发就得热闹起来,空气中二氧化碳会在短时间内集聚往上升,氧气会越来越稀薄。
未来的人类科技水平一定远远高于现在,但是大自然的威力有时不是几台空调或空气净化器能扛得住的,自然环境如果变成了未半模样,种啥都长不了,如何养活地球上的人口人口怕是成了大难题。
如果说2.5亿年太远,人类还能心存侥幸的话,那就想的有点太多了,灾难不会一夜之间突然到来,环境的变化也会有一个日渐积累的过程。
其实这两年极端天气已经越来越多了,从2020年开始各种极端天气就像集中预约好了一样一起往人类脸上招呼。那边美国加州的大火越烧越旺,浓烟几乎把天空都盖了个严实;这边亚洲地区的暴雨直接导致孟加拉接近三分之一的国土泡在水里。
所以当时就有科学家痛心疾首,认为地球正在悄无声息的开启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进程,而且这次大灭绝的罪魁祸首正是人类自己。
这几年全球各国一直在呼吁气候变暖的问题,这已经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现在的地球就是处于高烧的状态,两极的冰川在不停的融化,海平面在慢慢往上涨。
全球气温上升直接导致了更多生物走向了灭绝的边缘,由于二氧化碳排放过度,整个地球像是穿了件不透气的羽绒服,热气进来容易想散出去可就难了。
其实我们的生态圈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稳定,任何一点小小的变动都有可能打破原有的平衡,这些脆弱的生态很有可能因为这些微小的变化整个崩掉。
南极企鹅脚下踩着的冰块越来越少,大熊猫、亚洲象这些国家宝藏级别的动物们的栖息地也越来越受威胁,食物链会因为少了这些生物变得不稳定,等到那个时候,灭绝潮便再也拦不住了。
而且人类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再怎么说人类也是整个生物链条的一部分,虽然现在人类建立了科技文明,但如果整个生态链崩溃,人类一定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过去的五次大灭绝都有明显的记录:海洋生物灭绝、鱼类消失、霸主恐龙团灭,一切都清清楚楚写在地质层的化石里,对比曾经的灭绝事件,如今的局面很有些“似曾相识”的味道,过度排放二氧化碳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留给未来的地质签名!
现在全球动植物种类的急剧减少早已悄悄开始,搞得生态圈也开始变得倾斜,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可能觉得野生动物这件事离自己有点远,可别忘了这些动植物构成了整个大自然系统的齿轮。
不管缺了哪一个,整体都不再顺畅运转,人类作为这个生态链中的一员是逃不了干系的,没了作物可以种植、鱼类可以捕捞,人类又怎么可能在未来的危机中独善其身呢?
科技手段帮人类度过小危机还行,可等到整个地球环境进入下行通道,冰川全融、大海淹城时,科技力量很有可能就是个笑话。
灭绝征兆中最吓人的一部分是地表变得住不了人了,无论是全球变暖加剧、物种接连灭绝,还是气候转变的大趋势,这一连串现象汇聚在一块儿就像在挤一个大灾变的弹簧,能量早晚得爆发出来。
但哪怕真有那天,人类也不会就这么束手待毙的,毕竟咱们能在几百万年间从猴子进化成今天这样,靠的就是顽强的生存本能和脑子里的智慧。
人类不能轻易改变板块移动这种巨型变动,但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已经不少了。如今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就是二氧化碳,科学家们也纷纷想招去削减它,除了种树吸碳,还有科学家正在研究人工吸碳器,一旦研究取得突破,就能给地球装上排气管,将二氧化碳直接抽出来处理掉。
世界各国的实验室正在加急研究核聚变能源,现在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之所以这么高,就是因为工业革命导致的燃料消耗,如果人类能够使用清洁能源,二氧化碳将会越来越少。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就走在了世界前列,再生能源的路子越走越宽,国家正在进行能源机构改革,大力发展光伏和风电技术,我们的可控核聚变也取得了突破,未来人类解决了能源危机之后,地球环境将会大大改善。
而且天文和物理学家也正在研究各种星际移民计划,马斯克就是移居火星的先驱者。其实我国也整了个自己的太空城市计划,“天宫”太空站很有可能就是未来人类太空城市的雏形,“天宫”太空站不光研究怎天文和物理学家也正在研究各种星际移民计划,马斯克就是移居火星的先驱者么生存,还得看看未来太空种植、水源提取那些能不能实现。
最近的空间水稻实验已经让人类在太空中自给自足看到了点亮光,中国人种菜的种族天赋在这种关头可以派上用场了。
不管是未来的星际殖民还是太空城市,解决吃的问题都是头等大事,星球表面的科研是未来科技,但想办法让我们在太空中拥有独立的生活区才是终极目标。
现在月球村和火星城市的构想逐渐成形,许多国家和科研机构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这类项目。国际上的“Moon Village”计划就是准备利用月球资源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人类社区。
“天外方舟”不仅可以作为紧急避难所,还有可能成为人类探索深空的中转站,而且一旦地球出现了大规模的环境巨变,这些天外方舟也可以成为人类的后路,就算地球不再适宜居住,人类仍能在这些近地天体上找到栖身之地。
迪拜的封闭式科研设施也尝试模拟地球转变后的恶劣气候环境,提出了“自给自足的城市”设想。他们通过打造温控、氧气供给和农作物种植等独立的生态系统,确保在外界环境崩溃的同时,这些庇护所仍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
这种设施一旦成功,无论是海底居住还是殖民小行星,都可以让人类在极端气候下继续生存,虽然这些方案还在初期实验阶段,但都是人类抵抗灾难的一种办法。
地球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按下重启键的世界,逃亡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在困境中重塑地球环境同样是人类的重中之重。
未来最重要的任务是继续拓展技术边界,寻找能够根本性解决问题的新能源和新方法,既然人类靠着科技走上了地球46亿年来从未有过的巅峰,那未来布局的办法大概率也要落在科技上面,科技感觉累提供了应对危机的双重保护伞,无论结果如何,人类的命运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标签: 生活百科生活小常识
相关文章
大家好!5月12日是我国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哦!从5月12日至18日,我们还会迎来防灾减灾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
2025-08-07 2 生活百科生活小常识
据央视新闻,本轮强降雨以来,截至28日24时,北京市平均降水量165.9毫米,最大降水量在密云郎房峪和朱家峪,达到543.4毫米;最大...
2025-08-03 3 生活百科生活小常识
嘿,朋友们!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满了各种自然美景,但自然灾害的威胁也是不容忽视的。了解一些基本的防治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保护自己,也能让我...
2025-07-31 3 生活百科生活小常识
日前,据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信息公开,2024年8月份济南市共有8家单位(个人)无证行医被处罚。其中,漱玉平民大药店的一家门店出现在官...
2025-07-31 5 生活百科生活小常识
家电 是我们生活中的小能手,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家电的生活小常识。所以,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几款常见的...
2025-07-29 7 生活百科生活小常识
导语:随着现在各种通讯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计算机的内存的要求也越来越大,尽管计算机的功能和内存已经能很强大...
2025-07-29 6 生活百科生活小常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