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教育文章正文

编译 在印度素食主义为什么居然成了种姓枷锁?

科学教育 2025年08月06日 02:22 1 aaron

  本文以宗教经典与现代宗教实践之间的割裂为切口,揭示了印度素食主义的异化本质:表面追求非暴力与环保,实则沦为权贵阶级维系自身地位的隐性工具。作者指出,印度当前掌控国家命脉的富豪权贵们一边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维持豪华奢侈生活,另一边热衷于用素食主义自我标榜非暴力的道德优越形象,素食群体内部更是发展出病态的互相攀比之风。——低种姓人群试图通过模仿高种姓的素食习惯提升种姓地位,却始终未能动摇种姓、经济压迫的权力根基。作者犀利指出,异化的素食实践已背离宗教本真,不仅无助于环保,更掩盖了资源分配不公的实质,这种对饮食背后权力逻辑的解构为理解印度社会深层矛盾提供了独特视角,亦警示着任何将特定生活方式标签化、道德化的行为,都可能成为权力运作的隐性载体。南亚研究通讯特编译此文,供各位读者批判参考。

  佛教、耆那教与印度教的经典中,记载着一个相同的故事:一只鹰隼追逐麻雀,国王出手庇护了麻雀,随后鹰向国王索要食物。这则故事引发了一连串追问:若要保全麻雀的性命,那究竟该由谁来代替牺牲?为何草食性动物值得国王庇护,肉食性动物却不配?难道肉食性动物就活该饿死,以成全草食性动物的存活?这个故事看似在质疑阿育王“非暴力即至善”的教义,实则蕴含着更深层意涵。

  印度教(编者注:原文“Sanatan Dharma”直译为“永恒之法”,是印度教内部更常用的自我认同称谓。“Hinduism”一词为外部命名,尤其在殖民时期经西方学者推广使用)的起源与对食物的思考密不可分。人要生存,就必须进食,而摄取食物(Consumption)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暴力行为。若要践行非暴力,就不得不停止摄取食物,因此,禁食成为耆那教修行的核心环节。当禁食导致佛陀晕厥时,他由此领悟了“中道”(编者注:“中道”指不偏于任何极端的中正之道,超越有无、增减、苦乐、爱憎等对立两端)。印度教徒则主张通过布施来平衡进食所带来的暴力。然而,这种对食物的深刻认知在现代对吠檀多与印度教的理解中已不复存在。

  摄取食物是一个充满暴力的过程。所以,任何推动消费经济(consumption economy)发展的人,本质上都在实施暴力。这是每一个《吠陀经》的研习者都了然于胸的朴素道理。在《吠陀经》中,一切形式的饥渴——无论是欲望、野心抑或抱负——皆需借由食物得以满足,而获取食物又涉及对动植物的大规模宰杀。

  文化建立在消耗自然的基础之上。就像般度族(Pandavas)所经历的那样,他们想要建造一座配得上诸神的城市——因陀罗普罗斯陀(Indraprastha),他们不得不烧毁坎达瓦森林(Khandava),杀死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以及居住其中的纳迦(Nagas,蛇族神灵或类人蛇族)。燃烧的森林供养了火神阿耆尼(Agni),火神阿耆尼赐福于般度族。然而,纳迦们成为了这场消耗的代价,他们被焚烧殆尽,并向般度族种下了诅咒。

  在印度,那些掌控着消费经济、承接各类基础设施项目的最富有、最有权势之人,往往都是极为严格的素食者。这营造出了一种非暴力的假象,因为人们被不断灌输这样的观念:植物并非生命,植物感觉不到痛苦,但这并非科学事实。

  《吠陀经》中的《百道梵书》(Satapatha Brahmana)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仙人婆利古(Rishi Bhrigu)曾听见被人类砍伐的树木发出无声尖叫。树木或许不会流血,却始终在哭泣。我们或许听不到树木的尖叫,但传说中,此生以树木为食者,来世必为树木所食。

  这些素食主义者们沉溺于奢靡炫目的生活方式——豪宅、私人飞机、豪车、游艇、盛大派对、无休止的婚礼庆典、没完没了的节日宴会、永不停歇的环球旅行——实则是在对动植物实施大规模暴力。他们一面建造动物园收容动物,以此自欺欺人地标榜善意,另一面却刻意回避旗下产业摧毁这些动物自然栖息地的事实。

  素食主义的暴力远不止于食物本身,更体现在所谓“纯粹素食者”之间的相互攀比之中:有人不介意食用鸡蛋,因为这无需宰杀鸟类;有人拒绝块根蔬菜,却不将松露、花生归入此类;有人忌食葱、姜、蒜;还有人排斥乳制品,缘由是其涉及对奶牛的暴力驯化与强迫受孕。如此一来,素食主义内部便形成了一种病态且充斥戾气的攀比性暴力。

  在印度,传统上,佛教徒和耆那教徒曾嘲笑婆罗门(Brahmins)的非素食习俗,称婆罗门是残忍之人,并宣称佛教与耆那教的方式更为仁慈。久而久之,婆罗门意识到了这种叙事所蕴含的力量,于是他们自己也转变成了素食者。

  事实上,有许多前佛教徒、前耆那教徒回归了婆罗门群体,随后,素食实践逐渐被赋予一种“神奇力量”。即便在今天,只要你选择践行素食,就能在社交场合中突然占据道德高地。如果你出身于低种姓,就能自动变得纯洁而虔诚,并晋升至更高种姓。这就是所谓的“饮食魔法”(Food Magic),也就是梵化(Sanskritisation,用于描述较低种姓或部落群体试图通过模仿高种姓生活方式、信仰与仪式来提升社会地位的过程)。在种姓阶梯上向上攀爬的第一步,就是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

  人类需要饮食魔法来使自我感觉良好,因为这是最懒惰的灵修方式。你无需努力成为一个好人,无需成为一个真正善良的人——只需吃对食物,你周围的一切就会随之改变。

  在过去七十年间,尽管我们接受了日益普及的科学教育,但周围的“素食”(vegetarian terrorism)却愈演愈烈。众所周知,这与保护环境毫无关联,却与种姓制度紧密相连,目的是确立种姓霸权、巩固商人群体(mercantile communities)及其祭司(priests)的统治地位。这些人掌控着所有资源,大规模掠夺自然,却仅仅因为吃素就自诩非暴力。我们忘了,非暴力并不意味着不贪婪。

  作者简介:德夫达特·帕塔纳伊克(Devdutt Pattanaik),印度神话学家兼作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神话与管理学领域,已创作并配图超过50部著作,并定期为《印度时报》《每日巴斯卡尔报》等刊物撰写专栏。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

标签: 科学教育包括什么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