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教育文章正文

张雪峰详细解读各个专业后高校疯狂改名的冷门专业有哪些?

科学教育 2025年08月05日 14:53 1 aaron

  当隔壁阿姨拿着孩子的录取通知书喜滋滋炫耀时,没人想到这个听起来 “高大上” 的专业,扒开外衣竟是被张雪峰反复 “劝退” 的土木工程。

  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季,随着张雪峰对各专业的 “硬核解读” 火遍全网,一批大学专业悄悄玩起了 “改名魔术”—— 名字换得花团锦簇,内核还是那些被吐槽多年的冷门专业。

  可仔细一查课程表,老考生和家长立刻看出了门道:这不就是换了马甲的土木工程、信息管理、机械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吗?

  正如那位纠结的家长遇到的情况,孩子被某本科院校智能建造专业录取时,全家都以为捡了个 “人工智能 + 建造” 的香饽饽,毕竟 “智能” 二字自带高科技光环。

  混凝土结构设计、工程力学、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核心课程一个没少,只是新增了两门 “BIM 技术应用”“智能施工导论” 的选修课,所谓的 “智能” 更像是贴上去的标签。

  某二本院校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改名为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课程里依旧是数据库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老内容,仅把 “统计学” 换成 “大数据统计基础”;

  还有高校把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升级为 “智能制造工程”,核心课程还是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只不过加了 “智能制造系统导论” 这门水课。

  有网友调侃:“现在的专业改名就像给老菜换摆盘,红烧肉改叫‘碳烤精制五花肉’,本质还是那碗肉。”

  某教育咨询机构统计显示,今年改名的专业中,80% 是去年录取分数线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的专业,其中土木工程、材料科学、历史学等 “劝退专业” 占比最高。

  某高校招生办老师私下透露:“去年土木工程专业一志愿录取率不到 60%,调剂过来的学生报到时还在哭。今年改名‘智能建造’后,一志愿直接满了,分数线 分。”

  把 “材料物理” 改成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把 “历史学” 包装成 “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既能吸引对新兴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又能给学科贴上新标签,争取更多资源倾斜。

  当 “土木工程” 就业率连年下滑时,换成 “智能建造” 后,就业报告里就能写上“毕业生主要流向智能建筑、数字施工等新兴领域”,听起来比 “去工地搬砖” 体面多了。

  某 HR 透露:“企业招聘时早就看穿了这套,我们招土木工程岗位时,会直接问‘智能建造专业学过混凝土结构设计吗’,改名骗不了市场。”

  就像那位纠结的家长所说:“看了张雪峰的视频知道土木工程是坑,可‘智能建造’没在劝退名单里啊!”这种信息差让高校的改名操作屡屡得手。

  有教育专家指出:“专业改名本质是信息不对称下的误导,高校利用家长对新兴领域的陌生感,把老问题包装成新机会。”

  网友 “工地搬砖小李” 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去年被‘智慧交通工程’专业录取,以为能搞自动驾驶,结果学的还是交通工程的老一套,现在在高速收费站实习,每天和 ETC 打交道,这就是所谓的‘智慧’?”

  那位被智能建造录取的孩子面临的选择更现实:去读吧,怕四年后还是逃不过土木工程的就业困境;复读吧,又怕明年考不出今年的分数。这种纠结在今年的高考生中并不少见。

  某建筑企业 HR 直言:“我们招人的时候只看核心课程和实习经历,不管你是土木工程还是智能建造,没学过结构力学、没在工地实习过,照样不要。”

  在 IT 行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业的毕业生如果没扎实的编程能力和算法基础,也难逃 “找不到对口工作” 的命运。

  某高校教务处老师透露:“新专业的培养方案还在摸索中,课程设置往往‘新瓶装旧酒’,老师还是原来的老师,实验设备还是原来的设备。学生看似读了新兴专业,实际学到的技能和老专业没区别,却错过了真正有实力的老专业。”

  网友 “职场老炮儿” 的评论一针见血:“我当年读的‘电子商务’,其实就是‘市场营销 + 计算机基础’,毕业找工作时企业要么要纯营销的,要么要纯技术的,我们这种‘杂交品种’最尴尬。现在的改名专业,很可能重蹈覆辙。”

  每所高校的招生网都会公布专业介绍,重点看 “专业沿革” 部分。如果某专业标注 “2025 年由 XX 专业调整设立”,那基本可以确定是改名专业。比如 “智能建造” 若沿革自 “土木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来自 “机械工程”,就要警惕其本质未变。还可以对比往年的招生计划,若去年某冷门专业今年消失,同时新增了相似领域的新专业,大概率是 “换名重生”。

  那位纠结的家长后来就是通过这招识破真相的:“在学校官网查到智能建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发现 professors 全是去年教土木工程的老师,连研究方向都没变,瞬间就明白了。”

  专业的本质在课程设置里藏不住。真正的新兴专业会有独特的核心课程,比如人工智能专业一定会有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 等课程;而改名专业的核心课程和老专业高度重合,新增的 “智能”“数字” 相关课程多为选修课或导论课。

  教育专家建议:“把新专业课程表和老专业对比,若核心课程重合度超过 70%,基本就是改名。”比如智能建造如果核心课程还是工程力学、结构设计原理,那和土木工程没区别;数据科学专业若还在学 “管理学原理”,大概率是信息管理改的。

  直接咨询高校招生办 “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若回答模糊不清,或与老专业就业方向一致,就要警惕。还可以在贴吧、知乎找该校学长学姐打听:“你们专业改名前后就业有变化吗?”某 985 高校材料专业学长说:“我们专业改叫‘新材料与器件’后,就业还是去钢厂、化工厂,企业 HR 都知道咋回事,就骗骗高中生。”

  张雪峰在直播中反复强调:“选专业要看‘三个不变’:核心课程不变、师资不变、就业去向不变,那改名就只是文字游戏。”他建议学生报考前多查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真正有实力的专业,名字再土也值得报;没实力的专业,名字再花哨也别碰。”

  大学本该是坚守学术初心、培养专业人才的地方,如今却靠改名投机取巧,既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教育精神的背离。

  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从未改名,却因在智能建造、绿色建筑等领域的深耕,常年位列学科评估 A+;

  浙江大学的 “数字农业” 专业之所以被认可,是因为真的建立了从传感器技术到大数据分析的完整课程体系。

  就像那位纠结的家长最终决定的:“带孩子去高校实地考察,看了智能建造专业的实验室还是原来的土木工程实验室,果断选择复读。”这种清醒比盲目跟风更重要。

  当高校不再靠改名博眼球,而是专注提升专业实力;当学生和家长能穿透名字看到专业本质,教育才能回归 “培养人” 的初心。

  在这个 “流量为王” 的时代,愿每所大学都能守住学术本分,愿每个学生都能选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 —— 无关名字,只关热爱与实力。

  因为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让每个专业都能培养出该领域的栋梁之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科学教育是什么专业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