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养生“爆款”席卷屏幕,“神医”故事层出不穷,“网红医生”侃侃而谈……在信息洪流中,医疗科普本应是公众抵御疾病谣言的盾牌,却被...
2025-08-09 0 长寿养生秘诀
周有光,1906年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个官宦家庭。虽然他的祖父曾在清朝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家境一度富裕,但到了周有光的父辈,由于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家族的财富逐渐消失,最终他的父亲转行做了教师。尽管家境变迁,周家仍然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周有光从小便显现出卓越的学业才能,1918年顺利考入了当地的一所著名高中。
在中学时,学校虽号召学生学习普通话和使用白话文,但实际上这一政策执行得并不理想。绝大多数师生仍然偏爱使用方言,且在课堂上习惯使用文言文。尽管如此,周有光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思想前卫的教师,这位老师不仅积极推广白话文,还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极大地影响了周有光对语言的思考方式。
1923年,周有光凭借突出的学术成绩成功进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主攻经济学。在校期间,他注意到所有的打字机几乎都为英文版,这引起了他对拉丁文学的兴趣,进而选择了语言学作为辅修学科。毕业后,周有光在多个银行工作,逐步积累了丰富的职业经验。随着时局的变化,他决定赴日本深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迫使他和妻子张允和返回中国,之后他们经历了几番流亡生活,辗转于四川、重庆,甚至伦敦,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们才得以定居上海。
在上海重返工作岗位后,周有光在经济逐渐恢复的环境中重新投入银行业工作。不久,他受派前往华尔街,这次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自拜访爱因斯坦。这次会晤深刻地影响了周有光,他回忆道,爱因斯坦虽然生活极为简朴,但依然充满激情,对生命的思考令人感动。他们的讨论内容涉及时间与生命的价值,爱因斯坦的思想使周有光重新审视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也促使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中。
周有光的教育生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家境拮据,学费问题一度困扰着他。正当他几乎绝望时,姐姐的一位朋友慷慨解囊,将一些珍贵首饰卖掉,筹得了学费,最终帮助周有光进入了圣约翰大学,开启了他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周有光成为了其中的重要成员,负责拼音方案委员会的工作。1955年,他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章《什么是民族形式》,在文章中,他提倡使用拉丁字母这一全球公认的字母系统,认为它的国际化优势将大大促进全球的交流。尽管文章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但当年10月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依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许多学者和官员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汉字笔画式字母系统,少数人支持斯拉夫字母,周有光等人则坚决主张采用拉丁字母。
为了进一步推动改革,周有光编写了《字母的故事》,并邀请毛主席及其他领导人阅读。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字母的发展历史以及拉丁字母的优势。毛主席在阅读后,明确提出支持使用拉丁字母,认为其国际通用性有助于汉语拼音的普及。最终,在吴玉章的建议下,毛主席的立场被中央会议采纳,为拼音方案的落实铺平了道路。
1958年2月11日,经过三年的紧张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终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这一成就标志着周有光与叶籁士、陆志韦等人的共同努力获得了圆满成果。周有光不仅在字母形式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还提出了“拼音三化”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这一原则成为拼音方案设计的核心。此外,他还深入阐述了“汉语拼音方案三不是”理论,有效解答了公众对新拼音系统的疑虑,帮助这一方案获得了更广泛的理解和接受。
在自传《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中,周有光回忆起与妻子张允和订婚时的对话。当时,周有光坦承自己经济拮据,担心无法给予她理想的生活,而张允和则回应说,真正的幸福是通过个人努力争取的,女性应该保持独立,不能依赖男人。这段对话展示了张允和的独立思想,她认为婚姻是两人共同的合作,但每个人都应保持自我和自由。这种观点在她的著作《女人不是花》中得到了更深入的表达,她坚信女性必须追求个人独立,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1998年,张允和在《温柔的防浪石堤》一书中,表达了她对婚姻的坚定看法。她写道:“我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他手中。从此以后,不是一个人孤独地走在人生路上,而是两个人共同探索前行的道路。”这段话体现了她对婚姻关系的忠诚与承诺,强调了共同面对生活挑战的重要性。这种理念与张爱玲依赖胡兰成的婚姻观形成了鲜明对比,更接近杨绛与钱钟书之间平等而独立的伴侣关系。
周有光和张允和的婚姻维持了七十多年,直到2002年张允和因心脏病去世。这场失落让周有光的生活出现了空缺,刚开始他闭门不出,但渐渐地,他意识到必须学会接受这一现实。为了纪念妻子,他开始编辑出版她的作品,包括《昆曲日记》《浪花集》等,借此表达对她的怀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周有光一生秉持着“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他的生活简单、规律,注重读书、写作、健康饮食和作息,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他的长寿,不仅与他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还为世人提供了关于养生的深刻启示。他的故事证明,真正的健康之道并非依赖某种奇异的法门,而是源于内心的平静和日常生活的规律性。
2015年,周有光因儿子的去世遭遇重大打击,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让他住进了医院。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人生哲学,保持乐观,身体逐渐恢复。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在北京安详去世,享年112岁。他的故事跨越了清朝、民国及新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见证了从马车时代到智能手机通讯的巨大变化,成就了他作为中国语言学和文化领域的杰出人物之一的地位。
标签: 长寿养生秘诀
相关文章
打开手机,养生“爆款”席卷屏幕,“神医”故事层出不穷,“网红医生”侃侃而谈……在信息洪流中,医疗科普本应是公众抵御疾病谣言的盾牌,却被...
2025-08-09 0 长寿养生秘诀
近日,河南郑州一位102岁高龄的硬核爷爷登上热搜。在5月11日播出的采访中,老人用朴实的话语劝诫年轻人别熬夜:熬到身体没了,啥都没有啦...
2025-08-09 0 长寿养生秘诀
“最高级的爱国是,活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这句话深刻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与责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前辈爱国者的无私奉献,他们始终...
2025-08-07 0 长寿养生秘诀
117岁的玛丽亚·布兰亚斯·莫雷拉的离世,竟然让许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上频频评论,大家纷纷表示:“她是跨越三个世纪的传奇!”和“喝可乐的长...
2025-08-07 0 长寿养生秘诀
据云南省政府网站“省政府领导”栏目显示,卸任德宏州委书记后,姜山现任云南省政府党组成员、省政府办公厅党组书记。 ...
2025-08-06 0 长寿养生秘诀
湖北日报讯(记者王孝武、通讯员朱文婷、实习生廖芊涵)“基本吃素,坚持走路,心胸开阔,劳逸适度。”7月29日下午,100岁的湖北省社科联...
2025-08-03 3 长寿养生秘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