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热点文章正文

山河铭记丨粉墙黛瓦间触摸烽火岁月的温度 大皖新闻走进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

新闻热点 2025年08月03日 15:36 3 aaron

  大皖新闻讯 庐江县汤池镇的翠林深处,一片粉墙黛瓦的建筑群静静矗立,这里便是承载着华中敌后抗战记忆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纪念馆前,枫杨树(当地人称“胖柳”)的枝叶在风中轻摇,这些有着70年树龄、被百姓唤作“将军树”的老树,根系常分生出两三株枝干,当地人说这是“三世同堂”,恰似那段军民相依的岁月,根系相连,生生不息。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大皖新闻记者循着历史的足迹,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带着对新四军光辉历史的敬仰推开了这扇通往1939年的时光之门。

  “你看这枫杨树,单根生多株,像极了当年新四军与百姓拧成一股绳的劲儿。”讲解员指着庭院里的古树,向大皖新闻记者道出了这片土地与新四军的缘分。1939年5月7日,叶挺、张云逸等将领在此设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为的是贯彻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统一领导长江以北的新四军部队。

  为何选择东汤池?讲解员告诉记者:“这里是大别山余脉,进可攻、退可守;更重要的是,东汤池人口密集,群众基础好。”当时,汤池严氏望族听闻新四军要来,连夜商议腾出占地10亩的严氏祠堂,村民们敲锣打鼓迎“亲人”,不仅让出住房,还主动送来粮草、指引地形。“百姓们说‘救星来了’,这份信任,成了新四军扎根这里的底气。”

  踏入纪念馆庭院,七座雕像在阳光下屹立,叶挺、张云逸、罗炳辉、邓子恢、徐海东、赖传珠、彭雪枫七位将领目光坚毅,望向远方。1939年春,正是这几位将领带领着新四军将士,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华中抗日的新局面。

  叶挺将军铜像手中那根登山杖格外醒目——这可不是普通的手杖:既能当手杖,展开能作板凳,还能藏子弹当武器。“皖南事变前,叶挺军长下山谈判时,知道凶多吉少,就将原件扔下了山崖,如今展出的是复刻品。”讲解员的声音带着敬意,“游客总问,年轻的军长为何总拄杖?这杖里藏着的,是他运筹帷幄的智慧与临危不乱的胆气。”

  转过展柜,记者注意到,6把日军军刀泛着冷光,它们是1938年5月12日蒋家河口战斗的“战利品”。“这场战斗20分钟结束,歼灭20余名日军,是新四军东进抗日的首胜。”讲解员指着沙盘解说,当时日军驾汽船闯入延坪玉溪河口,新四军提前设伏,以极小代价赢得胜利。展柜上方的红缨枪与步枪,枪身斑驳却依旧挺直,“这些都是新四军战士用过的原件,枪托上的磨痕,是他们握枪冲锋的印记。”

  在“四支队皖中抗敌”展区,一组数据令人震撼:1938年5月合肥沦陷前,日军已占领巢湖,沿公路与铁路进犯,导致合肥万余人丧生,经济损失超5000万银元。“但新四军来了之后,情况变了。”讲解员指向一幅作战示意图,1939年9月,四支队在皖中沿安合公路连续打了近10场伏击战,“公路是日军运输物资的生命线,我们以游击战断其臂膀,让敌人胆寒。”

  “这位是高敬亭,四支队司令员,也是从大别山走出来的谈判先驱。”在四支队展区,一张泛黄的照片定格着这位将领的身影。讲解员追忆:“他率红28军与鄂豫皖边游击队组建四支队,游击战中极大保存了红军主力,后来又在与的谈判中占了先机。”

  不远处,张云逸的铜像笑容温和。“他被称为‘福将’,带兵多年从未负伤。”讲解员向记者介绍,张云逸的孙子张小龙曾来馆参观,笑着说这里的雕塑“最像爷爷”。而徐海东大将的故事则带着悲壮:他有“徐老虎”之称,却因严重肺痨在指挥周家港战斗后咳血昏迷,此后再未亲临战场。

  罗炳辉的雕塑旁,循环播放着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片段。“很多人以为他是少数民族,其实他是汉族,从奴隶成长为将军,拥有一段非常励志的奋斗史。”讲解员指着五支队编制表,“他带领五支队开辟津浦路东根据地,打起仗来不要命。”

  “这是赖传珠夫人孙湘用过的橱柜,当年她住在村民何奶奶家西厢房。”在“军民鱼水”展区,一个雕花橱柜静静陈列。2023年纪念馆扩建时,何奶奶的孙子何良宝主动捐赠了这件文物。“孙湘每天忙着教老乡识字、唱抗日歌,农忙时还帮着下田。”讲解员转述何良宝的回忆,“新四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却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

  1939年东汤池流行疟疾,俗称“打摆子”,江北指挥部卫生队带着稀缺药品上门救治,宣传卫生常识。“战士们自己药品都不够,却硬分出一部分给百姓。”讲解员指向一幅油画,画面里战士正帮村民砍柴,“中秋联欢、给小学题对联,这些小事攒起了军民的情分。”

  这份情分,化作了参军热潮。“东汤池周边600多人参军,严氏一族就有近200人。”讲解员念起当年的歌谣:“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展厅里的登记册上,密密麻麻的名字见证着赤诚——他们中,有的才十六七岁,却已写下“若为抗日死,此生无憾”的誓言。

  “毛主席说‘新四军是华中人民的长城’,这评价背后是实打实的战绩。”在“发展华中”展区,一份电报复印件格外醒目:1937年12月28日,毛主席致电周恩来与项英,要求高敬亭率部到蚌埠、徐州、合肥间作战。“这比淮河血战早了一个多月,可见战略布局的前瞻性。”

  记者了解到,新四军虽在东汤池仅驻7个多月,但这里已经是新四军驻军最久的地点。“在这里,部队从四支队扩展到五支队、江北游击纵队,人数从3100人发展到近2万。”讲解员指着部队序列表,“1939年12月移驻定远藕塘后,他们继续创建皖东根据地,打了200多场仗,歼灭日伪军近9000人。”

  展柜里一枚日军航弹残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残片上刻着“昭和十二年十一月”(1937年),讲解员告诉记者,这枚航弹是1938年投在庐江黄皮湖的哑弹,2023年10月12日在一处工地清淤时被发现——这一天,恰好是纪念馆恢复开馆的日子,也与1937年10月12日新四军确立番号的日子相呼应。“这是日军侵华的铁证,历史总在不经意间重叠,提醒我们铭记来路。”

  而在更远处,青山连绵起伏,虽不甚险峻,却因这片曾被鲜血浸染的土地显得格外挺拔。轻风穿过叶隙,仿佛还在传唱当年的抗日歌谣。在这片青山绿水间,铁军精神早已融入草木山河,成为照亮前路的不灭火炬。

标签: 时事新闻最新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