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投资布局,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人社部发布公示,...
2025-08-04 2 今日头条新闻
清晨的公园总能看到两类身影:有的老人迈着稳健的步子散步,有的则以稍快的节奏慢跑。对于65岁以上的老人来说,选择慢跑还是散步,从来不是“哪个更有效”的较量,而是“哪个更适合”的权衡。
散步几乎是零门槛的运动,对关节的冲击小,心率波动平缓,尤其适合体重较大、关节有旧伤,或平时运动较少的老人。它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还能在轻松的节奏中缓解焦虑——和同伴边走边聊,或是独自听着鸟鸣,锻炼的同时也能滋养心情。对于65岁的身体来说,“不受伤”永远是运动的前提,而散步正是这种安全需求的最佳匹配。
如果老人平时有运动习惯,关节状态良好,慢跑可以作为强度稍高的选择。它能更有效地提升心肺耐力、增强肌肉力量,但前提是掌握“适度”的原则:步幅不宜过大,落地时脚跟先着地以缓冲冲击,每次时长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且一旦出现膝盖刺痛、胸闷等不适,需立刻停下。就像给植物浇水,过量会涝,不足则枯,慢跑的“度”需要老人在实践中慢慢摸索。
其实,散步与慢跑并非非此即彼。65岁后,身体机能的个体差异明显:有人65岁还能轻松完成短途慢跑,有人则需要借助散步保持活动量。更聪明的做法是“混搭”——先以散步热身,身体适应后穿插短距离慢跑,再以散步收尾;或是根据当天状态调整,疲劳时选散步,精力充沛时尝试慢跑。
说到底,老年锻炼的核心是“保持活力”而非“追求强度”。无论是散步时的悠然,还是慢跑时的轻快,只要能让身体微微发热、心情舒畅,就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毕竟,能长久坚持的运动,才是真正能为健康加分的运动。
当看到孩子系着略显宽大的围裙,踮着脚尖在水槽前笨拙地洗碗,或是小手攥着抹布在地板上反复擦拭时,很多家长会忍不住心疼:“孩子还小,这些活儿有我呢。”但事实上,让孩子学习做家务,从来不是“帮大人分担”那么简单,而是成长路上一堂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做家务能让孩子建立对家庭的责任感。就像搭积木时每个人都要摆好自己的那块零件,家务也是家庭运转中“每个人的那块积木”。让孩子参与倒垃圾、整理玩具,他们会逐渐明白:家不是某一个人的“战场”,而是需要所有人共同守护的港湾。这种认知会慢慢内化为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在集体中主动承担,而非袖手旁观。
更重要的是,做家务能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与思维能力。叠被子时要对齐边角,扫地时要注意桌椅缝隙,这些看似琐碎的动作,其实是在培养手眼协调与逻辑规划能力。一个能把自己房间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孩子,往往也能更清晰地规划学习与生活。就像一位教育学家说的:“孩子不会因为年龄小就永远不需要独立,而做家务正是独立的第一步。”
当然,让孩子学做家务并非“揠苗助长”。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任务至关重要:3岁的孩子可以帮忙递东西,5岁的孩子能自己整理书包,10岁的孩子尝试洗碗擦桌……关键是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感受“被需要”,在完成任务后收获成就感。当孩子第一次成功晾好一件衣服,那种“我能行”的喜悦,会比任何表扬都更能激发自信。
别再觉得“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生活从不是试卷上的标准答案,而是由无数个具体的细节组成。让孩子拿起抹布、拿起扫帚,不是为了让他们变成“小大人”,而是为了让他们在触摸生活的温度中,学会热爱、学会担当、学会成长。毕竟,能从容应对生活的人,才能更从容地应对人生。
电影《731》自筹备以来,就备受大众瞩目,它承载着一段沉重的历史记忆,将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进行的细菌实验这一黑暗历史搬上大荧幕,目的是让更多人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但原计划于2025年7月31日的全球预映未能如期举行,引发人们对其最终能否成功上映的诸多猜测 。
从审查角度来看,影片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一方面,它涉及敏感历史题材,必须确保历史事实准确无误,在表达方式上也需要格外谨慎,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因为731部队的罪行极其残忍,电影在展现这些内容时,血腥程度和尺度的把握成为关键。有消息称,影片送审后收到了37个部门提出的243条修改意见,例如外交部要求淡化部队建制细节,卫健委建议删除病理学特写等,最终部分场景像“母爱实验”被大幅删减,这足以体现审查的严格程度。若影片无法在内容上达到审查标准,上映便会受阻。
国际压力也可能影响电影的上映进程。日本外务省曾向中国政府递交23条“意见”,要求修改片名、淡化罪行描述,右翼学者还发起“史实争议”,宣称“731部队罪行证据不足”。在2024年7月,正值日本申报731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受阻时,日本政府对影片的上映表达了强烈不满。这种来自国际的压力,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影片的上映安排产生影响。
从舆论方面来看,争议不断。2024年7月电影预告片发布后,社交媒体上迅速涌现出超过180万条举报信息,要求禁止该片上映。举报理由包括影片血腥场面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破坏中日友好关系、不该揭开历史伤疤等,部分举报被推测为有组织行动。虽然铭记历史是大众的共识,但对于如何在影视创作中呈现这段历史,各方观点不一,这些舆论压力也可能促使片方或相关部门重新考虑影片的上映时间。
市场竞争与宣发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同期上映的《南京照相馆》与《731》题材相似,《南京照相馆》提前点映并投入强力宣发,而《731》在宣传上却较为低调,自7月7日起官微停更,未发布新预告、未开启预售、无路演计划,在院线排片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宣发力度对影片的上映和票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731》宣发的不足可能成为其上映的阻碍。
不过,也有积极因素表明它仍有上映的可能。影片“想看”人数众多,截至7月31日平台实时想看榜显示,《731》想看人数超过了340万,位居第一,这体现出公众对影片的高度期待和对铭记历史的深切渴望,如此高的关注度是影片上映的强大动力。并且演员徐光宇在直播中回应电影肯定会上映,这也给期待影片的观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此外,这部电影筹备耗时久,承载着还原历史线部队罪证陈列馆列为“历史教育参考资料”,从意义和价值层面来说,它的上映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教育意义。
电影《731》最终能否成功上映目前虽存在不确定性,但综合各方面因素,只要影片在内容审查上能够顺利通过,解决好国际压力、舆论争议等问题,加大宣发力度,其成功上映仍值得期待,相信在未来观众有望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段沉重的历史被呈现 。
凌晨三点,有人盯着手机屏幕数着“再刷十分钟就睡”,试图用熬到天亮的“时长”填补内心的不安;清晨六点,有人在闹钟响起前自然苏醒,带着一夜无梦的清爽开始新的一天。关于睡眠,人们总在“睡够多久”的数字里纠结,却常常忽略:比起躺在床上的时长,睡眠质量才是决定身体状态的关键密码。
睡得长,未必是“充电”,可能是“耗损”。有人习惯每天睡够九个小时,醒来却依然头昏脑涨——这是因为他们的睡眠始终在浅睡期徘徊,或是被频繁的夜醒切割得支离破碎。就像手机充了一整夜电,却因为接触不良始终没满格,表面上的“长时间”只是空耗了时间,身体的疲惫感并未真正消解。医学上的“睡眠负债”,从来不是用时长就能轻易偿还的,浅眠、多梦、睡眠呼吸暂停等问题,会让“久睡”变成一种负担。
而睡得好,是身体的“深度修复”。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包含浅睡、深睡和快速眼动阶段,其中深睡期是身体修复细胞、巩固记忆、调节代谢的黄金时段。哪怕只睡五六个小时,只要深睡占比足够,人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充沛的精力。就像精准快充的电池,高效的睡眠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能量重置”。那些被称作“短睡眠者”的人,并非天赋异禀,只是他们的睡眠质量足以支撑身体需求。
更重要的是,对“时长”的执念,反而可能成为睡眠的阻碍。有人会因为“没睡够八小时”而焦虑,这种焦虑又会进一步干扰入睡,形成“越想睡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事实上,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对睡眠时长的需求本就不同:新生儿需要16小时,成年人通常在7-9小时,而老年人可能只需5-6小时。盲目追求“标准时长”,不如关注自己醒来时是否神清气爽——这才是睡眠质量最直观的答案。
当然,“睡得好”并非完全与时长无关,过度缩短睡眠(比如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无论质量多高,都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真正的平衡,是在合理时长的基础上,追求“有效睡眠”:规律的作息、安静的环境、放松的心态,比纠结“睡够几小时”更有意义。
说到底,睡眠的本质是让身体和精神得到休整。就像吃饭,吃得饱不如吃得香,睡得长不如睡得好。与其在床头摆着时钟计算时长,不如让自己在躺下时放下纷扰,让每一分钟的睡眠都成为真正的滋养。毕竟,能被记住的从来不是“睡了多久”,而是醒来时那份“满血复活”的轻松。
在街角的咖啡馆里,偶尔会瞥见指尖夹着香烟的女性。烟雾缭绕中,有人觉得那是冒犯,有人只当是寻常,还有人会想起电影里赫本在《蒂凡尼的早餐》中握着长烟管的经典镜头。对女性抽烟的排斥与否,从来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背后藏着社会观念的褶皱与个体认知的温差。
排斥的声音里,常带着传统规训的影子。长久以来,“女性应温婉洁净”的刻板印象像一层隐形的滤网,将抽烟这类被贴上“粗粝”“叛逆”标签的行为挡在门外。有人会下意识地将女性抽烟与“品行不端”挂钩,却忘了男性吞云吐雾时,更多人只当是“解压”或“社交方式”。这种双重标准,本质上是把女性框在“被审视”的框架里——她们的行为不仅要符合社会期待,还要承担额外的道德评判。
而不排斥的态度中,藏着对“个体自由”的尊重。抽烟本身是一种有害健康的行为,无论性别,都该被提醒其危害。但将“排斥”的矛头单独指向女性,则难免失之偏颇。就像有人喜欢熬夜,有人偏爱重口味饮食,抽烟是成年人在知晓风险后的自主选择(尽管并非明智之选),性别不该成为放大批判的放大镜。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公共场合是否控烟、未成年人是否被误导,而非女性指尖那支烟是否“扎眼”。
更有意思的是,人们对“女性抽烟”的观感,还藏着时代变迁的痕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抽烟常被视为“离经叛道”;如今在城市里,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女性有权做不伤害他人的选择”。这种变化,不是鼓励抽烟,而是消解了附加在性别上的多余评判——当我们不再用“女人就该怎样”来定义行为边界,或许才是真正的平等。
说到底,排斥与否的核心,不该聚焦于“女性”这个性别标签,而应回归行为本身:抽烟有害健康,公共场合应遵守规则,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责任。至于那支烟握在男人还是女人手中,从来不该是判断“该不该排斥”的标尺。毕竟,我们排斥的该是危害,而非性别;该是失范的行为,而非打破偏见的勇气。
“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俗语流传甚广,但在健康这件事上,金钱的力量似乎没那么绝对。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总会思考:足够多的钱,真的能买到健康吗?
从现实来看,金钱确实能为健康提供更多保障。它可以支付高端体检的费用,让潜在疾病被更早发现;能请私人医生制定专属健康方案,随时调整饮食与运动计划;能住进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居所,远离污染与喧嚣;还能在生病时获得最先进的治疗技术和药物,甚至跨越国界寻求顶级医疗资源。这些都是金钱赋予的“健康特权”,让人们在对抗疾病时多了几分底气。
但健康的本质,从来不止于“治疗”与“防护”。它更依赖于长期的生活习惯: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平和的心态……这些无法用金钱直接购买。一个腰缠万贯的人,若常年熬夜应酬、暴饮暴食,即便有私人营养师和健身教练,也难抵透支身体带来的损耗;而一个普通人,若能坚持早睡早起、清淡饮食、保持运动,反而可能拥有更稳定的健康状态。
更关键的是,金钱买不来生命的自然规律。无论多么富有,人终将面对衰老带来的机能衰退;无论投入多少财力,也无法彻底规避意外与基因带来的健康风险。那些因财富而滋生的焦虑、贪婪或孤独,甚至可能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数据显示,部分富豪因长期高压工作、精神紧张,反而比普通人更早出现心脑血管问题。
说到底,金钱是健康的“辅助工具”,却不是“决定因素”。它能降低健康风险,却无法替代对生命的敬畏与自律;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却未必能提升生活的质量。真正的健康,永远是金钱与自我管理的平衡,就像再昂贵的跑鞋,也替代不了脚踏实地的奔跑。
- 若浴室使用燃气热水器,通风不良会导致燃气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一氧化碳。这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运输,造成人体缺氧,出现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致命。
- 即使使用电热水器,高温环境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而密闭空间内空气不流通,氧气含量逐渐降低,同样可能引发胸闷、头晕等缺氧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或有心肺疾病的人更危险。
- 通风差会让浴室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状态,热水产生的蒸汽无法及时排出,使皮肤水分流失加快,同时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屏障,导致皮肤干燥、瘙痒,敏感肌人群还可能出现泛红、刺痛等不适。
- 高湿度环境会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其处于充血状态,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容易引发咽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对哮喘患者而言,还可能诱发哮喘发作。
- 通风不良导致浴室湿度居高不下,墙面、地面、毛巾等物品容易滋生霉菌、细菌等微生物。霉菌孢子随空气漂浮,被吸入后可能引起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反应;接触皮肤则可能引发毛囊炎、湿疹等皮肤感染。
- 潮湿环境还会加速细菌繁殖,使用后的浴巾、浴帘等若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
可见,浴室通风并非小事,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日常洗澡时,应尽量保持浴室通风,洗澡前后打开窗户或排气扇,缩短洗澡时间,尤其避免长时间在密闭浴室中泡澡,才能让洗澡真正成为一件安全又舒适的事。
标签: 今日头条新闻
相关文章
你的音量决定孩子的一生!!如果一个孩子做错事第一反应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胆怯的看着你,那他已经对你形成条件反射。 有一个著名且残忍的 小...
2025-08-03 3 今日头条新闻
暑期客流涌动,酒店预订量大幅增长,“旅居云南”品牌效应持续扩大,“以旧换新”热度不减……今年以来,云南消费“主引擎”提振发力,势能更劲...
2025-08-03 2 今日头条新闻
澎湃新闻获悉,今日头条此次招聘内容审核编辑,负责海内外产品的内容审核人员,总的新增规模在2000人左右。目前,今日头条内容审核编辑团队...
2025-08-02 2 今日头条新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