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与技术》,[荷兰] 诺伦·格尔茨著,张红军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6月版,252页,69.00元...
2025-08-01 3 情感虚无主义
2021年2月,一名微博用户发布了自己的遗书,她在遗书中提到不想活的原因,不是因为疫情、毕业、留学压力大等别人认为的那样,她多年来都觉得自己是
很多人在替她惋惜,也有很多人表示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空心”状态,只不过“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
如果,你被以上的这些描述和文字击中,认为这说的是自己,那么,你可能有了“空心病”的某些症状。
徐凯文老师的一名来访者曾经描述过空心病的感受一一“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是不是感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根据一项研究,北大的新生当中有30%都存在“空心病”,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人生没有目标,生活没有意义。
在根本上,我们缺乏的是“存在感”——即令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他人、被世界需要和认可的感觉。
如果没有这一前提,我们一切为幸福生活而做出的努力,都像是石沉大海,注定无法带给我们想要的回报。
法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专家Robert Neuburger认为认为,存在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个我们从出生开始、持续建构的过程。
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在童年时期得到本应获得的爱、接纳与认可,或者一切都被安排好,按照别人的逻辑而活,缺乏自我探索,因此,ta们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存在的感觉。
除此之外,在成年后,生活中各种会打击到我们重要关系和人格的突发事件,也可能令我们的存在感变弱。
比如说,失恋、长期受到精神虐待,或是陷入困境无法摆脱等。这些时候,我们都会感到自己不被身处的环境所认可,丧失归属感。我们感觉世界上不再有自己的位置,对自己已经建构起的存在感产生质疑,也会丧失存在的欲望。
“空心病”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潜伏期”很长,初期症状只是迷茫,长此以往可能陷入抑郁或绝望,后期会有强烈的自杀欲望。
这个链接可以是和自己的链接,例如,一个临床上有效的方式是,可以通过老照片绘画、写信等各种方式,回溯和记录自己成长中遇到的重要他人/重要经历,进而探索“我是怎么长成的“。
特别是和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可以自由表达并支持你的家人/朋友在一起,都可以增加我们的意义感和归属感。
例如,见一个久违谋面的朋友、做一件小时候喜欢但现在已经没有在做的事、和朋友或家人一起翻阅一叠过去的照片等。从看到过去开始,真切地感受到现在和时间的力量。
然而,很多被父母和社会伤害后的青年人在成年后,对父母的失望,对爱的防御,也妨碍了他们建立持久、深刻的关系。
你可以去找亲密爱人,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和他们的互动中体验正向的双方互动,重新对关系有期待,让自己在关系中获得安全,卸下防御的盔甲,化解封闭心灵的孤独与寂寞,释放真实、鲜活的力量。
倘若过度执着于生活或人生的思考,这反而让自己无法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并体验到——活着这件事本身就很有趣和有价值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也许你需要去关注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情绪、想法,关注自己身处的场景,关注包裹着自己的这个世界。—— 也正是你的自我意识和外在世界互相融合的过程。
比如:观赏路边的风景,感受泡一杯茶的香气,体会阳光打在身上的温度,倾听流水和风吹过的声音……这让你能够感受到「全身心投入」的体验,从而放下焦虑、压力和烦恼。
也可以多靠近那些让你活着有意义的人或物,也许是让你觉得自己的存在对他们有价值的至亲好友,也许是一只小宠物,也许是一顿美味的治愈餐,也许是那些点点滴滴让你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对他人对外界有意义的体验。
如果一个人可以把活着本身就看成一件有价值的、值得珍惜的事情,而不需要附加各种额外条件,那么他就体验到了纯粹的活着的意义。
许多人遵循社会时钟按部就班地上学、考试、工作、升职、结婚.....很少有时间和空间给去探索自己想要什么、想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和理想的追求。
年轻一代生活在没有“试错空间”的恐慌里,又迷失在社会和家庭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里,一步步变成“空心病”。
外在的一切越符合社会主流评价标准看起来越稳定和正常,内心其实越可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迷失方向,迷失意义。
此时,可以停下脚步,换一个方向,多去出走,多去体验不同的生活,问问自己,有什么是自己不给钱也愿意去做的,或者假如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金钱的社会,蕞想做些什么。
即便实在没有想要完成的事情和目标,也可以主动创造一些,哪怕当下并没有那么感兴趣,也至少能够获得方向感。当你愿意重新探索,慢慢地,属于你的意义感便会浮出水面。
如果你从小被灌输分数至上、名校至上,无论你是否优琇、成绩好,你否会怀疑这样的生活是否有意义。
如果工作是你生活的全部,当你经历失业很难找到下一份工作时,你会怀疑自己对这个社会而言还有没有价值;
如果你把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视为你生命的全部,那么当关系结束时,你会感觉仿佛生活就跟世界末日一样崩坏;
当你把意义感都放在一个目标上时,你会在这个目标上不堪负重,一旦这个目标出了点问题,你就会觉得整个世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你的意义感便很容易被击溃,人也很容易崩溃。
因此,构建稳固的心理地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把意义感和价值感锚定在越多的对象上面,每一个对象所承载的负担就越小。
同样,任何一个对象出现波动,对你造成的冲击也就越低——你变得更有弹性、更有力量,你总是能从其他对象上面获得反馈和能量,用来抵抗失控、重新获得掌控。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大概内容是说:女朋友情绪非常稳定,即使emo了也能很快调整过来,是因为她拥有多元、广阔的世界。
当她觉得emo或者受挫了,可能会去找她的朋友们聊聊,可能在写作和阅读中寻找心灵的宁静;或者去弹弹琴;弹琴弹腻了,转而去画画;画得差不多,她又去摘一些美丽的叶子去做手工了。
她自由自在、毫无目的、毫不着急地“玩”着,不在乎时间的流逝,也不受未来的侵扰。不知不觉中,她的生命元气也恢复得满满的、热气腾腾的。
比如每天固定的20分钟的散步、锻炼;或者每周有固定的30分钟或更多时间和信赖的人聊天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是可预测的、有规律的,可以在一遍遍的重复中让人有一种渐渐扎根的感觉。
标签: 情感虚无主义
相关文章
《虚无主义与技术》,[荷兰] 诺伦·格尔茨著,张红军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6月版,252页,69.00元...
2025-08-01 3 情感虚无主义
1991年12月,苏联轰然解体,西方媒体一片欢呼,华盛顿白宫的灯整夜不熄。没人告诉你,他们等这一刻,已经等了整整四十年。不是等你失败,...
2025-08-01 3 情感虚无主义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和希望。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
2025-07-29 3 情感虚无主义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苏联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中央,5月9日的胜利日成为了永恒的记忆,而胜利日阅兵则成...
2025-07-29 3 情感虚无主义
凌晨三点的病房里,陈敏(化名)蜷缩在陪护折叠床上,手机蓝光映着她布满血丝的眼睛。屏幕上,保洁阿姨正甩掉拖把亮出“豪门身份”,弹幕里“爽...
2025-07-18 1 情感虚无主义
在大数据的洞察下,当代国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对近几年国民心理健康报告、社交媒体平台与心理咨询平台数据的归纳分析...
2025-07-18 2 情感虚无主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