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教育文章正文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探索之路:以杭州天元公学为例

科学教育 2025年07月31日 18:28 3 aaron

  在当今时代,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关乎教育改革、教育公平、大国竞争以及民族复兴等诸多关键领域。

  我国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同时面临着大国博弈加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挑战。人才作为核心要素,对于实现国家的长远目标、提升综合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只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出大量能够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拔尖创新人才,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走好自主培养之路,显得尤为迫切。

  而要取得突破性成果和经验,必须依靠超常规的教育实践,其中早期发现与培养是关键,它能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契合其发展特点的教育环境,降低成长关键期的风险,使教育与潜能相匹配,为国家建立优质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选拔池。这不仅是因材施教理念的践行,也是实现更高水平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已经经历了 40 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我国学术界、教育界和公众对拔尖创新人才和超常儿童尚未形成统一且科学的认识。国际上普遍认为超常儿童约占同龄儿童的 1% - 3%,他们在智商、情商、创造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优于普通儿童。然而,我国超常儿童教育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快速发展后,因“精英教育”“教育公平”等质疑陷入停滞,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相对匮乏,导致基础教育阶段超常儿童的发现、选拔和培养受到诸多限制,这一有潜力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群体难以获得特殊支持。

  我国教育体系仍存在应试教育特点,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考试、分数和排名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和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尽管高中和大学招生评价录取强化了综合素质评定,但学业成绩仍占主导地位,导致选拔出的人才往往创造力不足,在学科多元交叉发展趋势中缺乏适应力和竞争力。如何从单一、定向评测走向系统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选拔,让不同类别的天赋儿童脱颖而出,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广大中小学普遍缺乏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理念和经验,专业师资不足,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中也缺少针对性提升。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创新“潜质人才”难以获得有效保护、指导和帮助。针对选拔出的天赋儿童,制定科学系统、贯通式、个性化的培养体系是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这需要整合专家资源、专业资源以及学校的组织管理、课程研发、培养团队建设等多方面力量,进行一体化建构。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连贯的过程。目前,我国高校选拔人才主要依据高考成绩,在高考“指挥棒”影响下,有天赋的学生在专业发展与学业成绩之间难以平衡。基础教育招生政策也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在一所学校连贯培养,学段壁垒成为建构大中小贯通选拔培养的一大难题。如何打通升学通道,实现招生制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无缝衔接,建立科学的上下贯通机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不同类别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师资、设施设备、功能空间、数字技术、个性发展、资金等系统化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常规中小学受用地、容积率、造价等限制,难以在有限校园空间里形成有效的功能支撑。在“均衡”框架下,如何实现非常规、差异化供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大多数中小学管理相对封闭,与社会联动不足,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形成资源供给的合力,以满足多元化、高品质、个性化的资源需求。

  杭州天元公学致力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探索回答“钱学森之问”,创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选拔和培养标杆学校,走出具有特色的培养之路。学校以“新六艺教育”为办学特色,为追求个性化发展的孩子与家长提供多元发展路径。在相关政策引领下,作为地处浙江省科创高地的高品质现代化学校,天元公学以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办学目标,提出“探求教育本源、树立学校标杆、践行因材施教、破解大师之问”的办学宗旨和“通才与专才并育”的育人理念,彰显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决心。

  天元公学联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知名高校和中小学专家资源,成立专家委员会,按学科门类设置分支委员会,通过定期会议、学术交流、师训讲座、学生指导等方式,为六艺特色教育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专业指导。同时,借助一流智库与科研院所力量,融合多学科,成立“天元超常儿童教育研究院”,从多方面支持保障天赋儿童的发现和培养。

  为弥补建校时间短导致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不足,天元公学组织开展年度“天元拔尖创新人才(超常儿童)教育奖”征集评选活动,围绕相关主题征集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获奖作品通过多种创新方式进行分类和成果转化,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选拔、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借鉴杭州智力运动学校棋类人才培养经验,天元公学从幼儿园阶段开始育苗,不同学段各有侧重。幼儿园激发幼儿兴趣,关注潜能表现;小学阶段以学习力提升和学科素养为重点;初中阶段注重创新思维、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高中阶段以创造力培养为中心,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多元发展。

  “兴趣班”“预备班”为非行政班级,对于在“大师班”无法持续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以回流到“预备班”和“兴趣班”,同时“兴趣班”和“预备班”也可以与各学段班级自由流动,尊重学生兴趣变化和专业特长转变,降低成长“试误”成本,确保专业特长发展的可持续性。

  针对不同专业特长学生难以在同一个学校或班级内有效分类培养的问题,天元公学发挥“教育综合体”功能组合优势,设置多个专业部门,开展“6 + 2 + X”的分类培养。“6”指重点打造的棋(智力运动)、琴(音乐)、书、画、外文(戏剧)、数学(编程)“新六艺”体系;“2”指市队联办机制下的足球和游泳两类体育特长培养项目;“X”指其他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和探索。

  天元公学构建了“基础 + 特长 + 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专家委员会 - 教育长 - 专职教师”的师资团队,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特长凸显、专长突出”的创新人才。课程体系涵盖学术课程、社会课程、创新实践、专业课程等,小学、初中、高开设百余门特色课程,实现跨学段资源共享。此外,学校还开设“大师”系列德育课程,培养学生未来成为大师所需的关键素养和品格。

  根据“新六艺教育”不同专业特点,天元公学为培养对象创设专业实训平台,为学生提前进行专业深度学习和实践创造条件。学校聘用各专业名师培养有突出天赋的学生,组建各类校队,形成“以赛促学”的职业发展路径,与专业机构共建青少年分团、开展书画大赛、打造外文戏剧课程体系、举办各类编程、数学建模、创客挑战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锻炼成长的机会。

  我国基础教育以分学段教育为主,学区范围内招生与分阶段择校问题普遍存在,这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极为不利。天元公学尝试构建幼小初高一体化的十五年贯通式培养机制,探索建立“学段贯通、课程贯通、师资贯通、路径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分学段教育的“割裂”,促进人才的系统化、一体化、连贯式培养。同时,坚持“中大一体”,构建与高校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减少学生为升学进行重复训练的时间,为其开展特色课程学习、发展个性特长创造条件。

  在学生培养上,天元公学既重视通才,又关注专才,形成多元成长路径。打通与中国棋院杭州分院、杭州爱乐乐团、专业足球俱乐部、游泳队等人才输送通道,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进入专业平台深造。通过校内一体化、可“回流”等措施,解决专业人才“从小选择”带来的“试误”失败风险,为学生、家长选择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天元公学和杭州智力运动学校共同推进职普融通,打通可自由组合、自由转换、自由流动的成长渠道,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培养平台与模式,通过不同教育类型的有效融通、多种资源要素的创新重构,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

  天元公学采用“综合体”理念,整合多种教育形态,满足“从 3 岁到 83 岁”的终身教育需求。兼容多种实训空间,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建设多种功能空间,使学习空间与非正式学习空间密切融合,促进人才个性化成长。

  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内教育资源有限,课外教育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补充。天元公学青少年活动中心以“五育融合夯基础,六艺发展扬特长”为特色,丰富课外教育课程体系,搭建能力素养模型,组建多个中心,广泛开展教育服务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公办学校办学经费体制限制了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超标”经费投入。天元公学坚持“政、产、学、研、资、用”六位一体的“平台型”发展思路,通过多种方式筹措资金,解决专业教育投入问题。坚持开门办学,加强与社会力量及知名企业合作,推出多项高端办学载体,保障专业教育有序开展。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顶层设计基础上,多领域协同推进。杭州天元公学的探索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引发了以下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13 岁以前是“超常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4 岁、7 岁和 13 岁是发展期的三个拐点。基础教育阶段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关键,其培养质量决定高等教育阶段成效。早期发现与选拔要借助脑科学、心理学等学科,在低龄段启动,通过观察和测评发现特长领域,形成个性化培养计划。

  超常儿童出现概率低,需要突破现有招生范围进行选拔。配建学校受就近入学要求和招生学区限制,难以自主选择生源。如何在现有招生制度框架下,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争取“绿色通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拔尖创新人才发现与培养要打破常规,依据兴趣爱好和个人专长,科学配置成长环境,形成班际衔接、学段衔接、校际衔接、高基融合、普职融通的贯通培养体系。

  文源 新课程评论(2024年10月22日),原标题《马智慧 董雷 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机制研究——以杭州天元公学为例》,本文由AI重新整理而来

  声明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理想的民办学校是怎样的呢?田光成院长认为理想的民办学校是六边形学校,主要表现为“六力”:

标签: 科学教育实践创新探索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