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教育文章正文

初二辍学现象蔓延引发关注:孩子为何选择放弃学业?

科学教育 2025年07月31日 12:27 3 aaron

  杨鹏 1995 年出生,初二便辍学。纪录片拍摄时他才 20 岁出头,已是东莞一家电子厂的 “老员工”。他每天早上 7 点半上岗,忙到晚上 10 点才身心俱疲地回宿舍。

  流水线工作枯燥,受伤是常事。锋利的撬刀扎进手指,血直涌,简单包扎后他立刻回到流水线。这般累死累活,一个月仅 4000 多。可离开这里,他又能去哪?未来在哪?

  厂里很多像他这样“初二辍学”的孩子,情况也很相似:成绩下滑后一蹶不振,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主动选择辍学,他们稚嫩的双手早已满是疤痕、伤痕累累……14岁远离课堂进入社会,14岁失去目标浑浑噩噩。

  初二孩子的学业倦怠程度猛增,情绪耗竭和学业疏离程度比初一高37%,辍学意向高达17.5%。他们留给父母一扇紧闭的房门,但内心翻涌着阵阵尖叫和咆哮。

  从心理学角度看,14 岁孩子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 “自我同一性” 发展阶段,强烈关注 “我是谁”,排斥外界侵入,把师教、学习当负担。

  中学教师 @彪形丽人孙大圣曾管初二 “问题班”,学生早恋、抑郁、叛逆。她关了 16 度空调,开空调男生当众骂 “有病”。她倾注心血却难见效,首月班级纪律倒数,感叹 “他们的世界太难撬动”。

  青春期孩子边缘系统发育快于前额叶,情绪易波动、冲动、受挫。考不好、被批评就生强烈负面情绪,又缺调节策略,便以厌学、辍学宣泄。

  此外,“读书无用论” 杂音作祟。网红等快速暴富路径深入人心,荧幕刺激与苦读枯燥对比强烈,让孩子难沉心学习,总想 “走捷径”。

  《南方都市报》南都民调显示,近四成受访者曾在网络看到未成年人发布擦边内容。一名未成年网红 “悦 ****” 的擦边跳舞作品点赞达 2.5 万,而其妈妈去年 9 月还发视频庆祝她升小学六年级。

  流量经济下的 “未成年网红” 现象强烈冲击孩子价值观。美国市场调查机构 First Choise 测试显示,34% 的 7-17 岁受测者愿成为社交网络 Up 主。当班上 1/3 孩子想出名,其余孩子也会受网红经济、学历贬值影响,怀疑读书意义与上学重要性。

  “初二厌学” 成趋势,青少年身心根基在崩塌。初二成辍学转折点,与学科难度陡增有关。学科难度提升要求更强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部分学生因认知滞后或方法不当,几次考不好就感挫折。

  心理学家皮亚杰理论指出,初二孩子认知刚入形式运算阶段,难周全考虑现实,易对事件可能性做错误归纳。几次考试失利后,会产生 “学不好数学”“不是读书的料” 等想法。

  再加上父母未能及时引导孩子调适压力,学校忽视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就会把“休学”当成解脱,当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就读北京市海淀区北大附中的“企鹅”,14岁那年休学了。她的朋友成绩都比自己好,导致她敏感自卑,整天胡思乱想“她们会不会不跟我一起玩了”,有时放学回家做一道题做不出来,突然就崩溃大哭。

  企鹅的妈妈觉得“女儿继续呆在学校会疯的”,同意女儿休学,并把她送去了一家学社,那里有很多初二休学的孩子。

  学社没有应试教育,只有自由交流,老师会带学校去看胡同里金黄的银杏树。企鹅找回了对英语的兴趣、学习的信心。她是幸运的,休学后能够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一名初二辍学的男孩发视频哭诉:“再给我次机会,我一定好好读书,而非送外卖。每天累成狗,不敢偷懒一秒,一偷懒就可能吃不上饭。”

  《18 岁的流水线》里,初中辍学的工人都后悔没继续读书,却已无路可退。曾以为成绩不好是绝境,几年后才知生活本身才是真正的坎,可选择已定,人生无法重来,只能在不体面中焦虑煎熬。

  一位妈妈哭诉,14 岁女儿早恋,偷金项链给男友 “撑面子”,被发现后摔碎全家福、翻窗逃跑,只因男友说 “你穿黑丝很好看”。

  很多孩子渴望的 “懂我”,实则是被认可。香港大学研究发现,初中是外部动机转内部动机关键期,转化失败的人初二会动机塌陷,缺内驱力,需强烈外部支持。女孩易沉迷甜言蜜语,男孩则沉迷虚拟世界。

  找不到真正的目标,和同龄人格格不入,人生也看不到希望,这些孩子并不知道除了谈恋爱和打游戏,生活还有什么盼头。

  初二孩子身心的巨大变化,考验着父母能否尽早做出应对。应对越早,干预效果越好,问题越不可能发生。这是一条需要长期努力的路,需要父母从3个方面做出行动:

  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保持良好的心态,就是孩子强有力的后盾,良好的家庭氛围本身就是孩子的“避风港”、“减压舱”。

  父母没有把女儿的病归结为“矫情”“挑事”“不好好吃饭”,而是想尽办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比如求助心理咨询师;再尽力保持好温暖的家庭氛围,给女儿一个安全的疗愈环境。

  父母的努力没有白费,女孩在几个月内,从抵触进食到可以慢慢进食、和父母一起做饭、一起上餐桌吃饭。

  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做过一项长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的就业率,比不做家务的孩子高15倍,工资也高约20%,而且婚姻更幸福、身心更健康。

  孩子厌学很大一个原因,是缺乏生活目标、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做家务就是培养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能力。

  哪怕只是收拾玩具、洗袜子、洗碗等简单的家务,也能让孩子亲身体验到“我能照顾好自己”“我知道生活怎么一点点变好”,面对厌学更有抗压力。

  后来 @彪形丽人孙大圣面对初二学生摸索出妙招:找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抓住机会放大夸奖。“夸奖无成本,若夸到点上,孩子会因被关注而触动。”

  学校氛围是否 “以人为本” 而非一味追求功绩,影响孩子对挫败的看法。允许起伏、试错的环境,能让孩子更放松自洽,觉得 “考差几次无妨,可从头再来”。

  14 岁孩子的天空需大量 “爱” 撑起。一句 “累了就休息”,能让孩子感到动力与希望。顺利渡过这道坎,“厌学” 也会成为生命风景,其中的经验教训足以铭记一生。

标签: 科学教育是干什么的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