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让观众相聚在直播间,一位自称能解决家庭、婚姻、亲子关系问题的男主播正在开导一位连线诉苦的观众。这名观众对老师的开导感激涕零,表示要...
2025-07-28 1 情感直泄
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行业迅猛发展,“情感欺诈式”直播打赏乱象频发,暴露出四方面问题亟待关注。
一是法律定性模糊,司法裁判标准亟待统一。“情感欺诈式”打赏行为通常表现为主播通过虚构情感故事、伪造身份或场景诱导用户消费。但当前对该行为的法律定性存在“赠与合同说”与“服务合同说”等分歧,致使司法实践中存在“同案不同判”的情况。
二是情感欺诈专业化、剧本化,用户面临司法救济难题。实践中,情感欺诈已形成“剧本创作—演员培训—流量推广—洗钱分账”的灰黑色产业链。部分涉案组织注册为“文化传媒公司”,利用合法外壳逃避侦查。并通过专业话术培训、虚构成功案例,骗取受害人财物,部分甚至设有专职“情感剧本团队”,聘请具备心理学背景人员编写“家暴离异”“孤儿创业”等剧情模板。因此类情感欺诈多依赖心理操控,用户需证明主播存在“虚构事实”的主观故意,但聊天记录、直播内容等证据易被删除或篡改,受骗用户往往面临举证难、退费难等司法救济问题。
三是平台算法机制加剧非理性消费。据相关研究显示,当前主流直播平台存在构建系统性诱导机制的嫌疑,如通过即时打赏特效(如全屏烟花、专属弹幕)激活用户大脑奖赏回路,提升其冲动消费倾向。此外,当前网络直播平台多借助大数据手段,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构建偏好模型,以实现推送内容的“精准投喂”。在此算法机制下,如近期遭遇婚变、失业的用户将被优先推送“情感治愈型”主播,客观上为部分不法网络主播利用该机制开展情感欺诈提供了便利。
四是群体系统性防护缺位。根据已办案件反映,老年人及青少年等群体更易遭遇此类“情感欺诈”。因辨别能力较弱,风险防范意识不足,65岁以上用户遭遇直播诈骗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部分主播针对老年人情感脆弱点,专门设计典型骗局,包括利用“亲情攻势”拉近距离,编造苦情故事,并雇佣演员演绎剧情,打造“正能量”“干儿子”等人设,诱导老年用户打赏或购买其推荐的货品。另一类青少年群体,因消费观念未健全、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诱导,进而利用平台机制的漏洞进行打赏。
为规制“情感欺诈式”直播打赏乱象,笔者建议,通过加强制度供给,明确打赏行为的法律性质,区分正常消费与欺诈性打赏,将虚构情感承诺、诱导非理性消费纳入刑法诈骗罪规制范围;通过立法加以规范管理,可制定网络直播行业管理条例,细化主播行为规范、平台责任清单及用户权益保护条款,建立“单日打赏上限”“冷静期撤回”等机制。
与此同时,可进一步强化平台主体责任,要求平台建立主播实名认证、内容审核、高风险交易预警系统,强制公开直播间真实在线人数、打赏来源数据,对违规账号实施“熔断”封禁。此外,可建立分级保护机制,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打赏功能,监护人可一键开启“青少年模式”;对60岁以上用户设置单笔打赏金额限制及风险提醒弹窗。
网络直播中 “情感欺诈式” 打赏乱象凸显四大问题:法律定性模糊致裁判不一;欺诈专业化、剧本化,用户举证与维权难;平台算法加剧非理性消费;老年人、青少年等群体防护缺位。建议明确法律性质,将欺诈纳入刑法规制,立法细化管理;强化平台责任,建预警与封禁机制;设分级保护,禁未成年人打赏,限老年人单笔打赏。
标签: 情感直泄
相关文章
缘分让观众相聚在直播间,一位自称能解决家庭、婚姻、亲子关系问题的男主播正在开导一位连线诉苦的观众。这名观众对老师的开导感激涕零,表示要...
2025-07-28 1 情感直泄
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充斥着一群替网友解决情感问题的主播,日常生活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他们都能分分钟搞定,吸引了大量中老年观众。...
2025-07-27 3 情感直泄
随着在线音频行业的异军突起,耳朵经济的边界也在逐渐拓展,声音社交已经成为青年人热衷的多样化社交形式之一。声音社交本质上属于陌生人社交,...
2025-07-27 1 情感直泄
央广网上海10月20日消息(记者周洪)最近喜马拉雅联合一条推出了一支宣传片《孤独的时候有我在》,透露10月21日至27日将上线“超级情...
2025-07-27 1 情感直泄
影视圈里有这么一批电影,顶着“限制级”的名号,尺度大到让人倒吸凉气,却又凭借深刻的内涵成了影迷心中的神作。 这5...
2025-07-19 3 情感直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