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所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说的是小暑之后不久将会迎来伏天,也就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此...
2025-07-27 1 7个夏季养生小知识
炎炎夏日,人体阳气外浮,腠理开泄,出汗增多,易耗气伤津,加之暑多夹湿,脾胃功能常受影响。谷医堂提醒,夏季养生饮食需紧扣“清、补、淡、利”四大原则,通过食物调整身体气血平衡,安然度夏。
清解暑热为首要夏属火,与心相应。暑热当令,易致心烦气躁、口干舌燥甚至发热。饮食应选择天然具有清凉属性的食材:瓜茄当家: 冬瓜、丝瓜、黄瓜、苦瓜、番茄等,味甘性凉或微寒,能生津止渴、清热解暑。苦瓜尤其推荐,其味苦入心,清心除烦效果佳。汤水清润: 绿豆汤、莲子心竹叶茶、酸梅汤、新鲜荷叶煎水代茶饮,不仅生津止渴,更能有效解暑热,安抚心神。清凉果品: 西瓜(适量)、梨、荸荠等,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注意:瓜果多寒凉,体质虚寒者不宜过量。补益气津是根本汗为心液,过量出汗会耗伤人体气与津液,导致疲倦、口干、少气懒言。补益并非用滋腻补品,而是选用性质平和或微凉且能益气养阴的食材:益气养阴佳品: 鸭肉(性凉)、莲子(健脾养心安神)、百合(润肺养心)、芡实(健脾除湿益肾)。推荐“冬瓜薏米老鸭汤”、“莲子百合绿豆汤”。适当喝粥: 如小米粥、荷叶薏米粥、百合莲子粥等,既能补充水分和碳水化合物,又易消化吸收,滋养脾胃。酸味收敛: 适当加些醋或食用乌梅、山楂、柠檬、西红柿等酸味食物,有助收敛耗散之气津,促进津液生成(酸甘化阴),开胃消食。清淡易化是保障夏季人体阳气在外,脾胃功能相对减弱,消化能力下降。饮食务必清淡,减轻胃肠负担:减少油腻厚味: 肥肉、煎炸烧烤、粘腻甜品(如奶油蛋糕)等应少吃甚至不吃。烹调多选蒸、煮、炖、凉拌。控制辛辣刺激: 过度辛辣(如辣椒、花椒、酒类)易助热上火,消耗津液,加剧夏日不适。细嚼慢咽: 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减轻脾胃工作负担。遵循“每餐七分饱”原则,避免过饱积食。健脾利湿是关键长夏多湿(尤其南方梅雨季)。湿邪困脾,易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身体困重。饮食上需注重健脾、醒脾、利湿:健脾利湿食材: 薏米、赤小豆、玉米须、白扁豆、冬瓜(含皮效果更好)、鲫鱼等。推荐“薏米赤小豆汤”、“陈皮炒白扁豆”。芳香化湿食材: 藿香、佩兰(可泡茶)、陈皮、生姜(少量可温胃化湿)。日常烹饪可加少许陈皮、生姜醒脾提香。慎食生冷: 冰镇饮料、生冷瓜果虽一时解渴,但最易损伤脾阳,导致内湿凝聚,引发或加重腹泻、腹痛等问题。饮用常温或稍温的水更佳。谷医堂贴心提醒:个体化调整: 上述为普遍原则,但个人体质有别。如阳虚体质者在夏季过食寒凉会更伤阳气;湿热体质者则需侧重清热化湿。若有特殊健康状况,建议寻求专业中医师指导。食材安全与适量: 选择新鲜、当季食材。功效描述基于传统食养经验,并非替代药物。任何食材都需适量食用。饮食配合生活: 配合规律作息(如子午觉)、适度运动(清晨或傍晚)、保持情志舒畅,能让夏季养生效果事半功倍。遵循中医“天人相应”之道,科学安排夏季饮食,以清为补,调理好内在脏腑,才是谷医堂传承智慧的夏日安康秘诀。
标签: 7个夏季养生小知识
相关文章
7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所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说的是小暑之后不久将会迎来伏天,也就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此...
2025-07-27 1 7个夏季养生小知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