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教育文章正文

理论·学习头条丨完善城市创新生态助力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

科学教育 2025年07月12日 11:23 1 aaron

  城市创新生态,是城市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由创新主体、要素、制度与环境构成的动态共生系统。完善城市创新生态的核心,在于通过要素高效聚合、制度精准适配、主体深度协同,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持续涌现。当不少城市还在讨论如何招引培育独角兽企业时,杭州“六小龙”已在足式机器人、AI大模型、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实现全球领先的技术突破。其优良的科技创新生态可媲美空间上高度聚集了顶尖高校、大科学装置、风险资本与创新企业的美国旧金山湾区。如何在差异化适配本地禀赋的基础上有效完善城市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城市创新生态的形成,首先是由政府与市场协同驱动的。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互促进、互为补充。两者协同的本质是构建“激励相容”的创新治理体系,持续互动优化协作。

  有为政府是城市创新生态建设的“奠基石”。其核心功能在于弥补市场失灵、优化制度供给、激活要素潜能。制度层面,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明确创新方向和产业布局,避免市场短期逐利导致的产业同质化、低端化。风险共担层面,政府引导基金作为“耐心资本”介入早期创新,破解社会资本不敢投、不愿投的困局。服务层面,政府通过数字化改革降度易成本,将行政效率转化为创新“加速度”,并增强技术探索包容性。

  有效市场是城市创新生态建设的“发动机”。其核心优势在于资源配置精准性、主体激励有效性和创新方向多样性。资源配置上,价格信号与竞争机制驱动要素流向效率最高的领域。主体激励上,产权保护机制与投资回报机制有效激活各经营主体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方向上,市场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自我纠错,在保持创新活力的同时规避无序竞争风险。

  其次,是新质生产力驱动。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本质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金融的协同。“教育—科技—人才”互动。教育体系围绕未来产业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科技研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攻关方向,人才流动通过“科学家+工程师”协同机制嵌入产业创新链,实现“需求牵引—知识供给—人力支撑”的正反馈。“科技—产业—金融”互动。产业升级需求倒逼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金融通过“耐心资本”支撑长周期技术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反哺资本增值,实现“技术突破—产业跃迁—资本壮大”良性循环。

  第三,是创新文化引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华文化“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与“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等,都是城市创新生态建设的文化基础。完善城市创新生态,必须强化文化引领,有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杭州“六小龙”各具特色,均受益于杭州这个城市创新系统的区域优势。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制度创新与精准扶持双轮驱动。杭州市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重视科技创新。其通过“顶层设计+精准施策”构建了高效精准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为科技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土壤和发展生态;依托“城市大脑”等数字化治理平台,打通政务数据与产业需求,令政策响应速度与效率大幅度提升。

  人才聚集与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杭州凭借高校资源、创业环境和人才政策吸引大量优秀人才,为企业提供了充分的智力支持。杭州拥有浙江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每年都规模化向杭州输送应届毕业生。同时,杭州出台了涵盖落户、住房、就业、创业等多维度的激励政策。杭州已连续13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数字经济与产业聚集优势凸显。杭州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2万亿元,人工智能领域拥有营收超百亿企业7家,31家企业营收超过20亿元。产业集群生态促进了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极大地支持了“六小龙”等创新型企业的涌现。

  科技与金融共生发展机制健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近年来,杭州金融产业快速集聚,2022年获批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2024年跻身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第七位。杭州的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活跃,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成效显著,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系统等科创金融服务机制发达。

  2023年6月,湖南省委主要领导在岳麓峰会上提出“把长沙打造成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两个月后,“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成为湖南打造“三个高地”的标志性工程之一。长沙凝聚起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是高质量发展关键抓手、国际竞争关键变量的共识,迅速行动。2024年,长沙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三十二位、全球科研城市第二十三位,分别较2022年提升9位、11位;全国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位列第九;截至今年5月,全市各类研发机构总数达3823家,其中2023年9月以来新增1796家,基本实现翻番……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步履坚实而有力。未来,应进一步完善高效适配的创新生态体系,为城市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强化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制定科技创新中长期规划,锚定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建立科技创新绩效追踪体系,对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五年评估+动态优化”机制,一茬接着一茬干。因地制宜挖掘本地化创新基因,结合长沙智能制造产业基础,专项扶持低空经济、功率半导体等前沿领域,扭住目标不放松。构建梯度化企业培育体系,在湘江科学城试点“雏鹰—瞪羚—领军”企业分级支持政策,精准施策促发展。

  打造政产学研融合的创新机制。支持“四大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牵头组织联合运营实体,推广“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支持”的联合创新机制。依托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大飞机动力学试验平台等科创平台,建设大科学装置集聚区。加速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与科创企业联动,推动校企联合实验室、研究院搭建,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闭环。

  拓展数据基础设施与应用场景。建设城市级数据开放平台,向企业开放政务、交通、工业互联网数据接口,降低企业数据获取成本,推动数据要素广泛应用。推行“政策找企业”,建立常态化企业诉求响应机制,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绘制长株潭创新资源地图,在湘江科学城嵌入共享实验室,打通科研专利库、企业需求库、金融资本库,构建集约高效、开放协同的数据平台。

  完善全周期科创金融服务体系。设立千亿级长沙科创母基金,完善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创金融体系。在湘江基金小镇试点私募股权份额转让,健全创业投资退出渠道。推动AIC股权投资基金、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硬科技“研发贷”等金融创新推广,引导银行、保险资金投向科创企业。鼓励创投机构重点投向大飞机配套、第三代半导体等硬科技项目,培育壮大适配长沙“三智一芯”等新兴产业的耐心资本。

  以湖湘文化赋能创新生态建设。湖南人“敢为人先”的气概有利于营造勇闯前沿的创新氛围。深厚的湖湘文化是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培育创新生态的精神沃土。应以“实事求是”精神引导科研创新,使其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本地优势产业需求,确保创新取得实效。以“经世致用”传统推动创新效能与社会价值融合,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

  对于长沙而言,不断建设完善根植本土、面向全球的创新生态,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既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也是理应肩负的光荣使命。

  (作者系湖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湖南大学大数据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签: 科学教育与创新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