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对科技创新...
2025-07-12 1 科学教育科技创新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习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也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自2014年“科技创新中心”首次成为首都核心功能以来,北京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将北京打造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11次视察北京、21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从确立“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到部署疏解非首都功能,再到擘画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蓝图,将科技创新深刻融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时代课题。北京对标党中央指示要求,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全力打造能够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把准科技创新政治方向。北京以高站位积极部署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要求,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首都创新发展的核心动能,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和协调推进机制,绘就“设计图”、搭建“架构图”、编制“施工图”。通过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创新实施“五子”联动,助力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担当。习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北京锚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高精尖产业,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七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强化“三城一区”协同联动,优化“一核两翼”空间布局,北京正着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区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践行“四个面向”要求,明确科技创新路径。习把脉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以“四个面向”指明了科技创新方向。北京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集聚在京战略科技力量围绕“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协同攻关,夯实创新发展基石。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布局,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源头供给,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资源环境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科技创新的系统性、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北京筑牢政策体系根基,从支持全面创新的各方面、全链条谋划推进,强化体制机制保障,不断释放创新引擎的澎湃动力。
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形成“1+N”法治保障格局。“1”即制定《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统领性、基础性、综合性地方性法规。《条例》明确建设目标、规划布局、创新主体等核心内容,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制度规范,将行之有效的既有改革探索、经验做法固化为法规条款,同时在财政性科技投入增速等方面设置20余项创制性条款。“N”即制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一系列专项法规,与《条例》共同形成多层次、全维度的法治保障网络。
强化政策引导牵引,明确科技创新行动方向。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北京构建了“总体规划+专项计划”政策体系。在战略规划方面,先后出台《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作为贯彻落实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阶段性行动纲领。在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及创新领域,出台70余项细分产业支持政策,通过“一业一策”精准施策,形成“战略规划定方向、专项行动促落地”的政策组合拳,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培育的全周期科技创新行动路径及支持体系。
完善政策保障矩阵,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聚焦财政、土地、人才三大核心要素,北京积极构建“资金空间智力”政策支撑体系。在财政方面,通过支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与科技金融融合、强化园区建设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完善项目管理与创新主体培育,发布了《关于对科技创新企业给予全链条金融支持的若干措施》等专项政策。土地要素配置突出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如《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用地政策的意见(试行)》通过创新土地利用方式,强化高精尖产业用地保障。人才政策构建“引育服”三维体系,印发《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同时不断优化海外人才在京创业、生活的便利条件。
创新生态,是以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多主体协同合作为基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成果转化和培育创新文化形成的有机系统,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核心作用。北京通过厚植创新生态,不断整合创新资源禀赋、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创新要素协同共生,为全面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赋能。
政府引导,加强顶层设计与资源配置。近年来,北京锚定经济高质量发展,布局“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深入贯彻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要求,聚焦科技金融、人才引进、场景开放、营商环境、空间保障等方面要素,加强资源倾斜与精准供给,为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支持。
产业筑基,培育十大高精尖产业集群。立足科技创新优势,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北京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高精尖产业,并布局发展量子信息等20个未来产业。2024年,以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高精尖产业投资占比持续攀升,占全市制造业投资总额的90%以上。为进一步提升产业开放水平,北京市重点支持外资企业在自动驾驶、绿色低碳技术等领域深度参与首都产业创新网络建设。
学企联动,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依托在京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教育和人才优势,北京通过需求对接、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等方式,促进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点对点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机制,成立校企合作人才联合培养基地120家,并修订完善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校企合作管理办法(试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
科研攻坚,布局前沿技术研发体系。聚焦新材料、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北京积极布局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攻关。依托怀柔科学城37个科技设施平台项目,集聚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及团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交叉性、融通性研究,强化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推动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开展战略性、颠覆性技术攻关,打造院校引领、企业协同、市场驱动的创新联合体。深化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优化“揭榜挂帅”等科研组织模式,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应用牵引,打通“研转用”全链条。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维度提升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动力,全链条支持和服务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全要素构建转化良好生态环境。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及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市区两级政府协同制定认定、采购、保费补贴等配套支持政策。聚焦技术创新,以场景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为主线,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出题、企业答题”模式,推动政府、国企、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助力更多科研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金融助力,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为破解早期科创企业的贷款难题,北京培育14家科技金融领军机构,推动科技金融业务进一步专营化、专业化发展。设立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在全国首创试点认股权贷款、重点人才贷款、并购贷款,创设“京创融”等专项再贷款再贴现工具,单列资金额度支持科技创新企业、高端制造业企业。设立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等,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设立人工智能等8支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截至2025年3月,累计投出14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约360亿元。
服务保障,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北京依托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网络服务平台,整合技术、资本、人才等全要素资源,打造“资讯+”“服务+”“数据+”新模式,促进创新资源精准匹配与高效流动。加强概念验证等平台建设,提升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能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人才服务,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简化企业办事流程,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一流创新生态。深化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将市自然科学基金专项等纳入“包干制”试点,最大限度赋予科研人员和机构自主权。
北京是全国科技资源最丰富、科研开发最活跃的城市之一。进入新时代,北京立足科技创新和资源配置枢纽优势,深化协同发展,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引擎,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开放创新空间格局。
强化部市区三级协同推进机制。成立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北京办公室),由科技部、北京市政府主要领导共同担任北京办公室主任。完善部际协调机制,定期召开部市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现场推进会议、北京办公室全体会议等,研究调度重大事项。优化部市区三级联动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北京办公室“一处七办”运行机制,加强对重大科技项目、重要创新平台、年度重点任务及项目的工作调度。
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协同专题工作组,固化三方协同创新工作机制。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推动专项”,支持北京优势创新资源与津冀创新主体开展联合研发。成立全国首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共建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平台、综合中试平台,助推京津冀创新资源有效利用及落地转化。布局“五群+六链+五廊”,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推动园区合作共建,强化培育“类中关村”创新生态。打造京津冀一体化营商环境,促进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有效流通。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北京依托中关村论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高能级开放平台,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推动国际技术合作。以制度创新破除开放合作壁垒,实施数据出境负面清单等一系列全国首创首试制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在京发展,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国际产学研融合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全球配置。
(本文是北京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23LLWXA06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任晓刚,北京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主任、研究员;刘菲,北京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副研究员)
标签: 科学教育科技创新
相关文章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对科技创新...
2025-07-12 1 科学教育科技创新
7月11日,复旦大学与嘉定区政府共建的“复旦大学国际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签约揭牌,入驻中心的复旦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终身教育学院、老龄...
2025-07-12 1 科学教育科技创新
最近,大湾区科创高地建设频频传来新信号:科技部提出,将支持大湾区率先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教育部提出,要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
2025-07-12 1 科学教育科技创新
“树木年轮的一圈就代表一年吗?”“水杯杯壁边缘处的水位为什么比中间略高?”……生活中的小问题蕴含着科学大道理。 ...
2025-07-12 1 科学教育科技创新
近日,习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
2025-07-12 1 科学教育科技创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