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娱乐新闻文章正文

新闻业的韧性在AI时代前所未有地凸显

娱乐新闻 2025年08月11日 20:05 3 aaron

  一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是人的延伸。人类发明技术、使用技术的历史,溯其本质,即是一部人类将自身能力不断进行“外包”的历史。原始人打磨石斧分担体力劳动,仓颉造字将记忆功能托付给符号系统,再到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发明,以及今天大语言模型接管知识检索与文本生成,我们始终都在通过技术延伸自身的能力边界。

  经由技术实现的能力外包,不局限于人的肉身经验或物理空间,也介入人类的思维过程和认知领域。换句话说,技术外包的这段历史,实际可被划分为两条清晰的脉络:一条是物理能力的强化,另一条则是认知能力的延伸。

  第一条脉络贯穿整个人类进化史。例如轮子的发明让负载搬运能力呈指数级提升,机器的发明则将人力转化为机械力,极大提高生产效率,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描述的“巨媒介”(如城市、工厂、大型建筑)则将个体组织成庞大的协作网络,将组织化的能力无限放大。

  而第二条脉络,则发生在作为物种的人类引以为傲的认知领域。文字的诞生是人类第一次将思维外化为可存储的符号系统,从此记忆不再依赖大脑的生物容量,之后的书籍、电报、收音机、电视等等媒介的发明,都在这条路径上继续拓展并深化。而随后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搜索引擎、网络百科的发明,则将这种外包推向新的高度:知识全球共享,记忆即时回放。至少从表面看,它部分解放了我们的认知,我们不需要再死记硬背大量知识,因为记忆容器已经从大脑外化成手机,随时可查询,随时可调取。

  但与物理外包不同,面对认知领域的“能力外包”,人类却始终保持着警惕。从文字媒介开始,苏格拉底就痛斥文字会损害口语文化。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警告世人电视会腐蚀深度思考,会消解形成自印刷时代的理性思维。而在《浅薄》一书中,尼古拉斯·卡尔则尖锐指责互联网的超链接模式将打破思维连贯性,并提出相当严厉的警告:“记忆外包,人类消亡”——当外部存储取代生物记忆,人类极有可能会退化为“信息处理机器”。

  类似争议的本质,实际源于人们对认知领域的捍卫,因为这关乎人类的自由意志。物理外包从未触及“我是谁”的核心命题,人们不曾怀疑物理技术会干扰自身的主体性,反而借助物理层面的能力外包,释放了更多创造性空间。但认知外包则挑战了人们对智能、意识的独特认知,似乎一旦有技术介入,就等同于将自身主体性拱手让出,这是人类警惕与恐惧的原因。但前述技术仍扮演着外部存储的角色,人类需要主动检索、筛选、整合信息,最终的思考与判断仍然由大脑完成。直到生成式AI的出现,这场外包才真正触及认知处理的核心。

  生成式AI是认知外包的深度版本。2022年底ChatGPT发布后,生成式AI的热潮席卷了众多行业。我们把检索、思考、输出的工作外包给AI,它的表现惊人,但似乎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反向塑造人脑。2023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发布《你使用ChatGPT时的大脑:使用AI时的认知债务积累》研究,揭示了AI对人类认知的影响:长期依赖大模型的用户,其默认模式网络(负责深度思考、自我反思的脑区)活跃度下降17%,而负责信息检索的顶叶皮层活跃度提升23%。这组数据似乎印证了此前的恐慌:当我们把思考外包给AI时,我们大脑认知正在发生变化。

  除了个体层面,认知外包在组织层面的影响也正在显化,且在新闻传媒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受生成式AI浪潮影响最为剧烈的领域之一,对AI的回应也最为积极。在新闻传媒行业,生成式AI确实在引发一场“供给侧改革”。

  从记者的个体实践看,AI正在成为得力的写作助手。传统新闻生产遵循“选题策划-资料查阅-采访写作-反复修改”的线性流程,每个环节都依赖记者的经验积累与主观判断。但是在生成式AI时代,流程已经被重构为:AI生成框架-人工校准价值点-AI优化标题文字-多平台适配分发。一篇3000字的报道,在之前需要记者用几天时间完成资料收集,再用几天完成撰写;如今有AI帮助,1小时就能生成5版全文报道,50个标题,并配好了插图。这种人机协作的新模式,正在刷新新闻生产的传统认知。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记者与内容的关系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主动挖掘者变成信息筛选者,从思考主体变成内容校准者。这样的“能力外包”,到底是好是坏?不同的媒体机构基于不同的观点和立场,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有的是花更大力气去拥抱和适应,有的是和反对。例如,英国《每日电讯报》明令禁止员工使用生成式AI类工具进行内容的编辑;2024年6月,知名媒体《卫报》公布了有关于生成式AI的一系列使用原则,承诺谨慎使用相关技术,还于2023年9月拒绝OpenAI使用其内容来训练大模型。根据Originality.ai的统计,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路透社、、彭博社、及其体育资讯网站Athletic都采用技术手段阻止GPT Bot的爬虫。显然,这是新闻业面对生成式AI的“认知入侵”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手段。

  新闻业作为社会现实的守望者和记录者,一直对社会上的新变化有相当热切的关注。正因如此,新闻业的发展历史一直与新技术有着难以分割、相互融合的关系。寻求新技术,始终是新闻业的习惯。这个诞生于文字印刷媒介时代的行业,能从每一次的技术革命中汲取自己可利用的部分,并加以融合。

  从铅字印刷时代到数字排版时代,从电视直播时代到社交媒体时代,尽管新闻业一直在被唱衰,但技术从未消灭新闻业,反而不断拓展其边界。回顾新闻业的历史,19世纪蒸汽印刷机的普及催生了“便士报”,让新闻从精英读物变成大众消费品;20世纪电视的出现,推动了“可视化新闻”的出现,让新闻行业进入全盛时期,使复杂议题更容易被公众理解;21世纪算法与短视频的流行对新闻行业的影响同样深远,前者彻底改变了内容分发的逻辑,而后者则催生了短视频新闻,改变了新闻呈现的形式。今天生成式AI的介入,本质上也在延续这一传统,即通过技术的赋能,推动新闻业探索新的内容生产方式和更丰富的表达形态。

  面对AI引发的这场“认知革命”,有人认为AI将彻底取代人类记者,有人预言新闻业将彻底沦为内容分发平台,更悲观的论调在于AI会给新闻业带来毁灭性的影响,从而让新闻业发生“认知破产”,这些观点其实都有很强的技术决定论色彩。技术决定论只认定技术会一往无前地改变世界,但忽略了经济、政治、社会、人性等复杂运行维度的影响。

  对新闻业来说,技术决定论的谬误在于,它忽视了新闻业作为“社会公器”的本质属性。新闻的价值不仅取决于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更在于其对社会共识的建构、对社会运行的监督、对人性深度的挖掘。这些核心价值恰恰根植于人类的生物特性与社会属性:记者在现场的共情能力、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复杂信息的价值校准,这些都是AI难以模仿和取代的人类特质。

  新闻业的兴起与衰败,其实远不是技术所能决定的,甚至也不是它自身能决定的。先进的技术或许会改变生产方式,但认为AI将湮灭新闻业的观点,显然忽视了新闻业的复杂性及其所存在的意义。新闻业的韧性,正在AI时代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面对这些AI带来的变化,新闻业和新闻人该怎么办?必须看到,新闻业的生命力,恰恰源于其对技术的选择性吸收与人性化改造。对新闻人来说,更重要的是逃离与技术的内卷。

  笔者认为,不要弥补人之于AI的短板,而是要尽力强化人之为人的长板。诚然,AI确实掀起了一场革命,其信息检索效率,内容生产效率,信息面的广度,一个正常人类很难匹敌。所以在技术外包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最重要的是去发掘、强化作为人的优势,明确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正如《》前主编比尔·凯勒所说:“新闻业的未来,属于那些既能驾驭技术,又坚守人性的人。”这种“人性”具体体现在三种能力上:

  AI可以快速整合海量信息,但无法替代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具身体验。AI无法真正踏入泥泞的战地、感受市井的烟火,更无法体会采访对象细微的情感波动。记者亲临现场所获取的丰富细节、氛围和直觉,是生成式AI难以复刻的。

  新闻不是信息的简单堆砌,而是对“何为重要”的选择。技术可以分析大数据,但无法定义什么是值得被看见的。理解人类行为的幽微动机、捕捉社会情绪的潜流、建立与采访对象的深度信任,这些依赖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共情能力,远超当前AI的理解范畴。同时,AI可以罗列信息,但无法替代人类做出有温度的、负责任的抉择。

  好的新闻报道,能够超越信息罗列,洞察现象背后的复杂关联、历史脉络和结构性矛盾,将碎片信息,整合为有深度的洞见。这需要强大的逻辑推理、背景知识调用和批判性反思能力。同时,AI擅长生产标准化内容,而人类记者的表达恰恰是突围的关键。要有自己的内容风格,有独特的形象和定位,让读者一下子就能记住。突破常规的选题视角、有个人印记的叙事风格、打动人心的深度评论,这些创造性表达是人性的体现,同样是AI难以模仿的内核。

  就更重要了。AI还不能自主思考,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没有问题意识。所以内容的深度性会越来越重要。新闻生产很可能会发生分层,AIGC的效率优势很明显,那些即时的事件报道和资讯类报道就会由AIGC完成。人类记者会更专注一手的、经验的、深度的报道或者评论,从这个角度看,重塑专业性会成为新闻机构的一条出路。

  进一步说,如果未来生成式AI能力越来越强,并且在新闻业的应用逐渐深化,人的责任也不会改变,甚至会更加重要。AI生成的内容越多,效率越高,权威的、深度的专业报道就会越重要,这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野。人的敏感性、洞察力和共情能力,是AI不能取代的。精品化的、有人情味的、有角度和深度的报道和评论,在每个时代都不会过时。

  回到最初的命题,当技术开始接管认知,人类的认知是否会失去生长的能力?答案或许就在人类文明的演进逻辑中。每一次技术外包,最终都推动了人类认知能力的升级。新闻业的变革也是这种进化的缩影。AI取代了基础型劳动,记者不再需要重复机械的信息整理,而是可以专注于挖掘更有深度的故事,进行更具创造性的活动。

  海德格尔将技术视为一种“解蔽”的方式。生成式AI作为一种新的解蔽方式,其实也正在揭示人类认知的更多可能性。而AI给新闻业带来的更深刻的启示则是,当我们不再为是否被AI取代所焦虑,而是去思考如何用技术强化人性特质,或许就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些人性特质,既是新闻业的护城河,也是人类对抗技术异化的最后壁垒。

标签: 腾讯新闻

发表评论

智杖百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23635号 智杖百科 xml | txt